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握手禮與拱手禮各自特點

握手禮與拱手禮各自特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02:58:12

摘要:本文是繼《揖讓拱手 起自堯舜》一文的姊妹篇,将以傳承揖讓拱手禮為切入點,從趁勢推行揖讓拱手禮的時代選擇、正确傳承揖讓拱手禮的動作要領等視角進行了深刻剖析,意在打消顧慮、與時俱進、大力傳承!

關鍵字:揖讓 拱手 禮義 知行合一 作揖

《中倫》曰:“夫禮也者,人之急也,可終身蹈,而不可須臾離也。須臾離,則慆慢之行臻焉;須臾忘,則慆慢之心生焉;況無禮而可以終始乎!”。疫情肆虐,革新見面禮已猶箭在弦上,亟待順應趨勢果斷抉擇并大力推行。

一、傳承揖讓拱手禮時不我待

1.是肩負和諧萬邦使命與時偕行的亟需

當前,面對疫情的肆虐,為填補廢棄握手禮的空白,國外以七國峰會為軸心的經濟體國家,紛紛暢行“碰肘禮”。那麼,碰肘禮能否肩負和諧萬邦的使命、是否為替代握手禮的最佳選擇呢?我們不妨從語言命名的角度剖析其背後的寓意。

且看“碰”字本義。“掽”是晚起字,今字作“碰”。翻開新華字典,“撞”“撞擊”、“相遇”、“試探”“用手腳或器械觸及”“憑機遇撞上”“觸犯”等詞就會映入眼簾。《康熙字典•字彙》曰:“掽,蒲孟切,彭去聲,搕掽,撞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今俗謂卒然相遇曰掽。如滂去聲,字當作也。”而《集韻•養韻》曰:“,䰁,發亂。” 《篇海類編•身體類•髟部》也曰:“,發亂貌。”可見,在防疫的當下,使用碰肘禮問候,的确可以防止握手禮疫情傳播的弊端,但因其“碰”的内涵寓意與世界呼喚和平、呼喚和諧、呼喚平安、呼喚文明的願望相比尚有差距,所以難以勝任後疫情時代患難與共與時偕行的命運共同體重任。

拱揖禮卻恰恰相反,“拱”“揖”字的内涵深刻,可以深深啟迪我們。

先看“拱”。【說文解字】曰:拱,斂手也。【說文解字注】曰:拱,沓手也。九拜皆必拱手而至地。立時敬則拱手。凡拱不必皆如抱鼓也。推手曰揖、則如抱鼓。拜手、則斂于抱鼓。稽首頓首、則以其斂于抱鼓者下之。引手曰厭、則又較斂于拜手。凡沓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是謂尙左手。男拜如是。男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謂尙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趙岐雲。合兩手。徐锴雲。兩手大指頭相拄。從手。共聲。

承上可見,(1)“沓手”、“兩手合持”、“兩手大指頭相拄”,都是“拱”的動作内涵。(2)“凡拱不必皆如抱鼓”,但與拜禮結合時,最好“拱則抱鼓”。(3)《尚書》記載的武王“垂拱而天下治”,說的就是武王以揖讓拱手禮以身示範傳承揖讓謙讓美德。(4)如果兩手交疊成“沓手”,則講究男左女右,且紅白喜事不一樣(5)“凡拱其手使前曰揖”,所以,拱手禮的實質是揖禮。

再看“揖”字。《說文解字》曰:揖,攘也。《說文解字注》曰:推手曰揖。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凡推手小下之為土揖。推手小舉之為天揖。推手平之為時揖也。一曰手箸匈曰揖。此别一義。上言揖以為讓。謂手遠于胸。此言手箸于胸曰揖者。箸直略切。禮經有揖有厭。厭一涉切。推手曰揖。引手曰厭。推者,推之遠胸。引者,引之箸胸。

承上可見,(1)“揖,讓也”,說明揖禮表達的恰恰是君子的“謙讓”“推讓”“推讓”美德。(2)“手箸胷曰揖”,說明揖禮的起始動作是兩手像手握筷子一樣兩手抱合于胸前,這個動作也叫“拱”。(3)“推手曰揖”“凡拱其手使前曰揖”“推者,推之遠胸”,說的是把合抱于胸前的兩手順勢向前推出,不必推到盡頭、成抱鼓狀态就行,這個抱鼓的姿勢也叫“拱”。古代根據行禮緻敬的對象不同,姿勢略手不同,行揖讓拱手禮時,“凡推手小下之為土揖。推手小舉之為天揖。推手平之為時揖也”,即:對待晚輩或小朋友,如果對方個子矮小,還禮時可以朝向他拱手的方向斜向下前推;對待平輩或朋友,水平前推;對待長者、長輩、上級,斜向上前推。行禮的同時,嘴上可以配合稱呼和問候,如“您好”“認識您很高興”等等。(4)“引手曰厭”“引者,引之箸胸”,說的是拱手推出問候之後,把雙手收回胸前。至此揖讓拱手禮禮畢。如果意猶未盡,可以連續3次行禮問候。(5)總結:“揖”起始動作是兩手合于胸前(拱手),然後往外推出(揖),動作完成後,雙手再回到胸前,可以連續行禮三次,禮畢,雙手從胸前自然放下。民間所稱的“拱手禮”“作揖禮”都是這個動作,可以統稱為“揖讓拱手禮”或“拱揖禮”。

2.是踐行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承仁義文明的亟需

揖讓拱手禮寓意深刻,與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同舟共濟、包容包含、文明互鑒、文明共存等等深度契機。

《說文解字》曰:“手箸胸曰揖”。“箸”就是筷子。筷子的長度為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啟發我們要學會掌控自己的七情六欲;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象征天、方象征地,方圓同體,啟發我們要學會内方外圓有分寸;筷子為“一雙”,合二根為一雙,一是太極,二是陰陽,啟發人們要學會胸懷全局、辯證施策;筷子使用講究配合和協調,一根主動,一根從動,動靜結合才能夾住食物,啟發人們要學會戮力同心、同舟共濟。

揖讓拱手禮動作本身就承載仁義,這從“仁”“義”的說文解字中就能窺見一斑。

《說文解字》曰:仁,親也。從人從二。仁者兼愛,故從二。《說文解字注》曰:揖以耦(ǒu耕廣五寸為伐16.6cm。二伐33cm為耦)。人偶者,謂以人意尊偶之也。論語注。人偶同位人偶之辭。按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謂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曰。仁,人心也。謂仁乃是人之所以為心也。

仁字啟迪:(1)“‘元’從二從人。‘仁’則從人從二。在天為元,在人為仁。人所以靈于萬物者,仁也。”,所以孔子思想以“仁”為核心。(2)“仁”的本義為“親”。而至親為父母,所以百善孝為先。(3)“仁者,人也”、“仁者兼愛”,所以孔子教導我們說“仁者,愛人。”(4)古文仁(忎)從千心,所以“仁,人心也”、“仁乃是人之所以為心也”、“謂能行仁恩者人也”,由此可以效法天地聖賢,把對至親的仁愛推廣到對所有人的仁愛,所以《易》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5)“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所以“果仁者,人多畏。”(6)“心如谷種,生之性,便是仁”,果核中實有生氣者亦曰“仁”,所以“仁”符合生生之道。(7)“仁,從人從二,會意”“仁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為表達“仁”意,古代以揖讓拱手禮“以相人耦為敬”,“揖以耦(ǒu耕廣五寸為伐16.6cm。二伐33cm為耦)”說的就是揖禮,就是把合攏于胸前的兩手推出去,正好距離胸前為33cm左右。認為“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認為“人偶能輔周道治民者”。(8)揖禮是内心“仁”的外在表現,宏傳揖禮就是宏傳仁義。

《說文解字》曰:義,己之威儀也。啟迪我們:(1)“義”乃“己之威儀”,有“法度”的内涵,有“善”的内涵。所以,宏傳揖禮,可以無言而身教,令行禮之人心存善念,按照内心的仁義“法度”去互相敬愛。(2)“義”的本意是禮容得宜,所以風度翩翩、儀表堂堂、容止端莊等等,都屬于“義”的内涵範疇。(3)“誼”為古文仁“義”字,“誼”乃人之所宜,就是符合道義正義規律的情誼,也就是按照應該去表達的情誼。

3.是落實自我革新理念的亟需

新,有推陳出新、吐故納新、日新其德等的引申含義。《禮記•大學》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說,要像小草一樣日日出新,每天更新自我,每天都是煥然一新的自己。又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意思是說,上自一國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正自己的言談舉止為根本。所以自我革新,就是不斷革新自己的缺點變為優點、革新自己的不正确為正确、革新自己的不應該為應該、革新自己的不符合規律為符合,簡單說就是提升自律能力。

作揖時,兩手相合交疊于胸前,交合就是“斂收”“斂聚”的意思,斂收斂聚,意味着“約束”和“自律”。作揖的斂收自律寓意非常深刻。一隻手四隻在外拇指在内握住另一隻手,形狀像舉箸(筷子)提筆一樣,兩手交合于胸前,就是共同秉持的意思,箸(筷子)代表分寸與原則,整個動作就是共同秉持規律或原則以自律的意思。所以傳承揖讓拱手禮,就是在時刻化育百姓自我革新。

二、作揖禮基本要領

要領1. 手箸胸曰揖

即舉兩手斂收合于胸前。表達内涵為尊敬與恭順。

這個動作主要用于:(1)拱揖禮起式時使用;(2)客人被禮讓進入房間或大門時使用;(3)拱揖禮推出後收回時使用;(4)兒女陪同父母共同迎接客人時,女士使用。

動作形式與圖示主要有:

(1)“手箸胸曰揖”。即手像握住筷子一樣兩手斂收交合于胸前。斂收交合方法多種多樣,以孔子畫像的“手箸胸曰揖”為最正式、最标準,建議各級地位高者、家長、教師采用。如圖1-1。

(2)兩手重疊,大拇指相觸。古代服裝袖子寬長,多用此勢。

(3)流行抱拳禮手勢,如下圖1-2:

(4)武術抱拳禮手勢,如下圖1-3:

握手禮與拱手禮各自特點(揖讓拱手禮義之邦02)1

握手禮與拱手禮各自特點(揖讓拱手禮義之邦02)2

握手禮與拱手禮各自特點(揖讓拱手禮義之邦02)3

圖1-1孔子揖禮斂收圖 1-2流行抱拳手勢 圖1-3武術界抱拳手勢

動作溯源依據:(1)《說文解字•揖》:“手箸胸曰揖。” (2)《說文解字注》:“拱之小者也。趙岐雲。合兩手。徐鍇雲。兩手大指頭相拄。”(3)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4)《尙書大傳注》:曰“兩手搤之曰拱。” (5)《說文解字•厭》:“周禮巾車。王後厭翟。注雲。次其羽使相迫也。禮經。推手曰揖。引手曰厭。厭卽尚書大傳,家語之葉拱。家語注雲。兩手薄其心。”

要領2. 推手曰揖

即将合于胸前的兩手像前推出。

主要用于:(1)見面時互相問候;(2)主人門外迎候客人時;(3)聚會時迎候或問候等。

動作溯源依據:

(1)《說文解字注》曰:“凡拱其手使前曰揖。”也就是說,隻要把合攏于胸前的兩手往外一推,就是“揖”。

(2)《禮記•玉藻》曰:“進則揖之,退則揚之。【注】揖之謂小俯也。揚之謂小仰也。”

所以室外相見,或其他條件不允許時,直身行禮即可(時間允許、敬仰有加例外,由行禮人自己靈活運用),沒有強求鞠躬。操作安全、簡單、快捷,打消了人們害怕麻煩、害怕複古、害怕不安全的擔心和顧慮。如果在室内,見到上級或長輩或敬佩的同輩,為表達敬意,可以自自然然在推出手後,或推手同時,配合俯身或鞠躬拜,此乃敬仰有加情誼所緻自然而為。要領3.同輩平輩同級行禮,平推手。

要領3. 平推手,時揖

即将交合于胸前的雙手水平方向前推。

主要用于:(1)同事之間;(2)同學之間;(3)異性人之間;(4)與客戶、朋友或剛剛認識的人之間等。見面行禮時,伴随着口說“你好”等問候語,把交合于胸前的兩手自然往外水平推出即可,可以反複3次。

動作溯源依據:

(1)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雲:“鄭禮注雲。推手曰揖。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凡推手小下之為土揖。推手小舉之為天揖。推手平之為時揖也。”

(2)《康熙字典•讓》“謂舉手平衡也”。

(3)《說文解字注》曰:“推手平之為時揖也”。

要領4. 推手小舉之,天揖

即将交合于胸前的兩手,稍微斜向上前推。如下圖2-5:

主要用于:(1)向特别尊敬之人行禮;(2)向家族中的尊長行禮等。可以伴随“您好”、“請多指教”等問候語。

動作溯源依據:

(1)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雲:“鄭禮注雲。推手曰揖。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凡推手小下之為土揖。推手小舉之為天揖。推手平之為時揖也。”

要領5. 推手小下之,土揖

即将交合于胸前的兩手,稍微斜向下前推。

主要用于:(1)向個頭矮小的晚輩或小朋友回禮;(2)樓上或主席台上的長者向樓下或廣場的民衆行禮等。

說的是如果遇到個頭矮小的晚輩或者小朋友,待他們給自己行禮後,自己還禮時,可以把手斜向下朝向小朋友推出,慈祥和藹地看着他,伴随“小朋友好”“你也好”“不客氣”等問候語。

動作溯源依據:

(1)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雲:“鄭禮注雲。推手曰揖。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凡推手小下之為土揖。推手小舉之為天揖。推手平之為時揖也。”

(2)《大戴禮記•朝事》:“退而朝諸侯,為壇三成,宮旁一門。天子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所以别親疏外内也。”

(3)【周禮•秋官•司儀】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

要領6. 男左女右。

即行禮時,男士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女士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喪禮相反。

動作溯源依據:

(1)《老子道德經》曰:“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2)《說文解字注》曰:“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是謂尚左手。男拜如是,男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

意思是說,行禮一定要區分場合,吉禮場合講究男左女右,行拜見禮時,男士講究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女士講究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喪禮場合則反之。

要領7. 聚會,上下左右行禮

即在大的會議或者室外聚會,長者面向與會者,揖禮推出後,可以順勢向左右行禮,如果會場有多層,還可以順勢上下行禮。

溯源依據:

(1)《論語•鄉黨》:“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

(2)《康熙字典》:“【六書故】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

要領8. 分寸适度

“禮也者,理也”禮節是表達道理的,千萬不可教條!例如,道路上正在疾步行走而見到長者、體育場上正在奔跑的學生遠遠見到老師,完全沒有必要要求他們驟停行禮,等等。

溯源依據:

(1)《禮記•祭義第二十四》曰:“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

(2)《禮記》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

意思是說,祭祀不可太頻繁,太頻繁就會産生厭煩情緒,一旦有了厭煩情緒就會不恭敬。祭祀也不可太稀疏,太稀疏就會使人怠慢,怠慢了就會漸漸忘卻祖先。祭祀禮如此,相見禮也是如此。隻要把握好分寸和度,就可以“合諸天道”。傳承揖讓拱手禮也是,一定要先把握好拱手禮的繁、簡,不妨先推廣開來,然後再講究和提升其準确度。

三、結語

《禮記》雲:“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 揖讓拱手禮,雙手斂收于胸前。斂收斂聚,就意味着啟發“約束”和“自律”。《尚書•洪範》認為,隻有安于本分、盡職盡責,不斷匡正自我的言談舉止,做到貌恭、言從、視明、聽聰、思睿,才能收獲“壽、富、康甯、攸好德、考終命”這五福。所以普及揖讓拱手禮,就是在時刻化育百姓革新自我,動作雖微,卻厥功至偉。

左傳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揖讓拱手禮滿載禮敬傳承文明,不知不覺中可以移風易俗,相信隻要人人學會以禮節約束言行、以禮敬之心踐行仁義,知行合一、六合同風的大同世界指日可待!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青島市禮儀學會 楊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