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贊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應内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産生的。
它們和而不同,展現了中式建築獨特的美學魅力。鬥栱,又作鬥拱,别稱鬥科、欂栌,在橫粱和立柱之間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載經鬥栱傳遞到立柱,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是中國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部件。
唐代孔穎達說:“山節,謂刻柱頭為鬥栱,形如山也。”有唐一代,鬥栱碩大,屋檐深遠,盛唐雄渾的建築氣象就此定格。
除了官式作法标準的栱、枋、昂頭齊全的做法,在一些中國古建築官式建築和地方建築中,由于材料和審美的考慮,鬥栱又有各種變通做法。
如偷心造、減踩造、增踩造、蓮瓣造等,早期建築還有斜栱、鬥口出跳、把頭絞項造等等。
計心造和偷心造
計心造是鬥栱和枋齊全并互相作用的鬥栱,偷心造包括栱、枋省略簡作和鬧昂、鬧螞蚱頭省略簡作兩種情況。
昂的演變是從大至小、由簡至繁、由真變假,同時也從唐宋時的結構件演變到明清的裝飾件。自宋起,有将華栱栱頭做成昂式的,其結構作用與栱無異,此種昂稱為假昂,與上述真昂并用。
元代出現象鼻形昂,但盛行于明清。明末清初盛行龍頭、象鼻形昂,後期又出現雲卷頭及各類雕花昂,是刻意追求華麗,片面強調裝飾的産物。但很多南方建築依然保留了這種華麗的做法。
很多帶鬥栱的豪華民宅常采用象鼻昂之類的昂頭,這也是為了通風和排水,和南方民居出檐大,舉折平,椽距密的特點相配合的緣故。
減踩造
減踩造是鬥栱中省略簡作的作法,這種做法裡拽架數量少于外拽架數量,使鬥栱内檐部分的高度、出挑尺寸經濟适用,但這個作法也有它不足地點——前後配重不對等,後尾的壓重不夠,容易造成鬥栱前傾。
增踩造
增踩造是鬥栱中一種調整室内實用空間高度的作法。這種作法鬥栱的裡拽架數量多于外拽架數量,不但室内淨高度增加,而且能在室内形成類似藻井穹頂隆起的空間效果,尤其适合于碑亭類建築。
蓮瓣造
蓮瓣造是鬥拱攢檔尺寸派分調整的一種優化方法,它除了可以調整鬥拱攢當尺寸的功能外,它還通過加大角科坐鬥和增加縱向構件的數量來減小和分散整個翼角部分重量對每根構件的荷載。
對重要的建築而言,這是一種強化整體結構的好方法,與“角科坐鬥用材材質強度宜高于平身科坐鬥”的這種說法異曲同工。
把頭絞項造
把頭絞項造是一種特殊的柱梁結合方式(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特殊的鬥栱),沒有出跳。具體做法是将内部伸出的梁栿端部砍成挑尖梁頭或者耍頭或昂的形式,與泥道栱直接相交于柱頂的栌鬥上。
泥道栱上再置兩個散鬥和一個齊心鬥(類似于清的一鬥三升),然後直接承接撩檐枋、檐檩等。該種形制出現較早,在唐宋前就有出現,宋元後基本沒有出現。
鬥口出跳
這是一種特殊的鬥栱樣式,鬥口跳,即栌鬥口内向外出一抄(華栱)出跳,跳頭上置交互鬥以承撩檐枋。
最早的懸山頂木建築,五代,它的鬥口跳較特殊,栌鬥内置栱,上承華栱和泥道栱。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一些地方建築中還保留了用鬥栱出跳的方式,但同時為了增大建築物的高度和等級,出跳的栱不隻一道,而可以是好幾道,層層累積或搭在鬥上以挑檐。
南方的鬥拱經常做成插拱,即插在梁内,而不是安放在坐鬥枋上,或者把鬥拱的栌鬥做成圓形,插拱經常在柱子兩側不對稱。
斜拱
斜栱,作為古代木結構鋪作的一個構件,從未給出過明确的定義,《營造法式》中也未提及。但現存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實物卻經常出現。
“斜栱”是指:鋪作中的某些栱是水平斜置的,即與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呈非90°角度的栱,多為45°或60°。
斜栱始于宋,鼎盛于遼金,金以後衰落,逐漸消亡于清。現存實物中,遼金時期是“斜栱”出現最頻繁、數量最大、種類最多的時期。
由鬥拱托舉起的飛檐廊閣,驚豔千年、家喻戶曉。藏于華麗屋檐下的鬥拱,鬥轉星移間支撐中國古建築,曆盡風雨滄桑。
(注:文章僅作知識分享,部分圖源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删除!)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古建築傳統優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築互聯網創新平台!以線上 線下模式,建築 互聯網 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于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将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衆的衣食住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