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而言,結腸鏡的插入要比上消化道内鏡的插入困難得多。盡管有許多檢查的手段,但結腸鏡檢查目前仍是檢查結腸病變,尤其是早期病變最直觀、最直接的檢查方法,配合染色與放大内鏡技術,能達到對早期病變進行診斷的目的,還可對可疑病變作活檢進行組織學檢查。熟練掌握結腸鏡的插入方法,是達到對大腸早期病變進行診斷與治療的前提。結腸鏡檢查畢竟是一種侵入性檢查手段,檢查過程中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如何在結腸鏡檢查過程中将患者的不适感減至最小,并能在較快的時間内完成準确的檢查及完成确切而安全的内鏡治療,是消化内鏡醫生所應追求的一種技術境界,從而使民衆更願意于接受此項檢查手段而使及時的結腸鏡檢查,甚至是結腸鏡篩查成為可能。
在結腸鏡的插入技術上,有雙人操作法與單人操作法之分。
結腸鏡雙人操作法(two men method of colonoscopy)由負責控制内鏡操作部各旋鈕及實施拉、退鏡的内鏡醫生及負責将内鏡向腸腔内送及把持、防止内鏡外滑的助手(醫生或護士)共同配合而完成。完美的雙人操作法進行有賴于内鏡醫生與助手各自對結腸鏡操作的技術水平,以及兩者配合的默契程度。
結腸鏡單人操作法(one man method of colonoscopy),顧名思義,則是由内鏡醫生單人獨立完成。術者左手司旋轉上下旋鈕、吸氣、注氣、注水及主要的旋轉内鏡鏡身之職,必要時微調左右旋鈕,右手負責進退鏡身及輔助旋轉内鏡而完成結腸鏡檢查。單人操作時内鏡醫生能更好地感知内鏡進退、旋轉的阻力等情況,能更協調地進行操作,并能更充分地發揮内鏡本身的靈活性,使内鏡醫生的技術水平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更利于細緻地進行觀察及進行各種精細治療操作,已成為當前國際上結腸鏡插入法的主流趨勢。
基本方法
患者取左側卧位,大腿盡量向胸前屈曲,臀部與床尾的距離以不少于50cm為宜,以便于操作過程中鏡身的置放。
内鏡主機及監視器可據術者習慣及内鏡室條件等,選擇置于與術者同側的檢查床頭,或置于術者對面的檢查床床尾側,有條件者可從不同位置擺放多個顯示器以便于操作者的觀察。
對于試圖從雙人操作法向單人操作法轉變的醫生來說,宜采用将主機置于術者對面的檢查床床尾側,以便于在試用單人操作法無法完成時可随時改回已經習慣與熟練的雙人操作法而完成結腸鏡檢查操作。
術者位于患者背部床邊近床尾處,可站立位或坐下進行操作。左手握持内鏡操縱部置于自然的位置,讓左右彎曲鈕處于自然狀态(必要時可用左手稍調節,盡量不用右手操作),以拇指為主、中指或無名指為輔調節上下彎曲鈕,以示指和中指分别控制吸引鈕和注氣/注水鈕,或中指協助握持内鏡及輔助調節上下彎曲鈕,單用示指控制吸引鈕和注氣/注水鈕。讓鏡身成“U”字形的自然狀态,右手于距肛門20cm~30cm處握持鏡身,負責進鏡與退鏡,并配合旋轉鏡身。主要由左手擺動及旋轉鏡身,利用杠杆的原理使被握持的鏡身旋轉而達到結腸鏡端部旋轉的目的,右手在旋轉鏡身時主要起協助和固定作用。
術前先行肛門指診以了解肛門及下段直腸的情況。鏡端塗上潤滑劑,以含有局部麻醉劑的潤滑劑為佳,以減少内鏡操作過程中被檢查者肛門的不适感。術者右手先握持内鏡端部,示指平貼内鏡,在助手協助暴露被檢查者肛門的情況下,将鏡端側面斜貼肛門一側,用示指輕按使鏡端滑入直腸内,或将内鏡完全放于檢查床上,象作肛檢一樣,術者以左手協助暴露被檢查者肛門而完成内鏡的肛門插入。在保證内鏡不會滑脫的情況下(可借助略調高上彎曲鈕),右手退至距肛門20cm~30cm處握持鏡身,保持右手至患者肛門間的鏡身成直線狀态并與患者直腸同軸,向腸内少量注氣并尋找腸腔走向,尋腔進鏡。進鏡過程随時調整、保持内鏡軸不呈多餘彎曲的狀态(取直),邊推進并在旋轉鏡身、感知鏡身阻力來源的情況下對内鏡進行反複的回拉,以使腸管短縮于鏡身上。使内鏡在操作過程中始終保持充分的自由感是單人操作法得以順利完成的基礎與關鍵。
一般而言,在腸管充分短縮的情況下,結腸鏡端到達結腸各彎曲部時内鏡插入的長度分别為:直腸-乙狀結腸交界15cm,乙狀結腸-降結腸交界30cm,結腸脾曲40cm,結腸肝曲50cm~60cm ,回盲部70cm左右。在單人操作法插鏡的整個過程中,應避免結腸鏡插入過長,通過各彎曲部時能達到上述的适當距離,則說明整個的插入過程腸管都得到短縮、結腸鏡都處于取直狀态,此乃理想的操作境界。
利用單人操作法能對鏡身進行大幅度的旋轉,充分發揮此一特性将使結腸鏡插入更為靈活方便。内鏡的進退與旋轉操作必須貫穿于整個操作過程,具體的旋轉方向應據插鏡時的腸腔方走向、回拉時鏡身的阻力情況及腸腔走向而定,于大腸各大彎曲處通常需要較大幅度的鏡身旋轉操作。操作過程中,應注意保持内鏡于相對自然的狀态,勿進行過度的旋轉。每一次旋轉通過某一彎曲後應盡量回旋使内鏡恢複自然狀态,利于下一步的操作。旋轉鏡身的操作應利用杠杆的力學原理,充分将左手旋轉鏡身及擺動内鏡的作用力傳遞至鏡端,在右手的輔助下,輕松地完成對鏡身的旋轉操作。
乙狀結腸是整個結腸鏡操作的關鍵和困難部位。内鏡在乙狀結腸彎曲或結襻将使内鏡插入變得越來越困難,帶襻下的繼續進鏡将給被檢查者帶來很大的不适,應該盡量避免。若無法完全短縮、取直,鏡端通過乙狀結腸-降結腸移行部時鏡身在乙狀結腸處形成α襻或N襻,則應在鏡端到達降結腸後進行乙狀結腸短縮操作,解除已于乙狀結腸上形成的腸襻,使鏡軸恢複取直狀态;如仍無法取直,不得已時可将内鏡在帶襻的狀态下繼續進鏡(此時患者的痛苦是明顯的,應盡量避免帶襻下進鏡),通過結腸脾曲達橫結腸後,借力于脾曲,用旋鏡、退鏡及鈎拉等多種手法并互相配合進行解襻取直。确實解襻困難時應将内鏡退回至直腸,使腸鏡恢複自由感後重新嘗試取直狀态下進鏡,力求在内鏡不結襻的狀态下通過乙狀結腸。仍不奏效時,将内鏡退回于直腸取直後,讓助手用左手托住患者腰部,右手掌自患者臍部向患者左下方推壓,術者才進鏡,或能阻止鏡身在乙狀結腸結襻而順利進鏡至降結腸。
合适地變動體位也是防止結襻及使腸鏡插入順利的重要方法。如操作過程順利,患者可始終處于左側卧位而将腸鏡一直插到回盲部,然後才讓患者平卧以便更清楚地觀察回盲瓣及闌尾開口,并利于回盲瓣的通過,然後退鏡觀察。如鏡端達降結腸而進鏡不順暢時,可讓患者轉成平卧位(平卧位時可讓被檢查者右腿搭在左腿上呈翹二郎腿狀,以免被檢查者右腿阻礙術者的操作)可能有所幫助,必要時可于鏡端達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時便轉為平卧位。如果脾曲折疊彎曲明顯,無法尋腔進鏡,可試讓患者改成右側卧位,脾曲則向右下墜而使彎角變鈍,此時邊吸氣邊進鏡便能較順利地通過脾曲。對于橫結腸冗長下墜的患者,腸鏡通過有困難時,可于腸鏡通過脾曲後再讓患者改成左側卧位,以利于橫結腸腸管短縮至鏡身上。
若能自始至終将鏡軸保持成取直狀态,患者将能在沒有明顯痛苦的情況下短時間内完成結腸鏡插入,并能保證結腸鏡較容易地通過回盲瓣進入回腸末段進行觀察。在整個插鏡過程中,不管被檢查病例的難易,術者應始終保持對結腸鏡操作自如的感覺。過度牽強與誇張的動作提示插入方法不當,并預示難于繼續入鏡,并将帶給患者嚴重的不适及操作的危險。
注意事項
1.進鏡過程盡量少注氣,勿使腸腔過度拉長,力使腸鏡在最短的距離内達到回盲部與回腸末段。進鏡過程僅對腸腔進行粗略的觀察,退鏡時才充分注氣對腸腔進行詳細的觀察。應充分利用吸氣的作用而短縮腸管及将減少腸管的彎曲度,利于内鏡的插入。
2.明視下的循腔進鏡能充分保證結腸鏡檢查的安全,盡量避免在盲視野下進行操作。
3.帶襻進鏡将使内鏡的進入顯得越來越困難并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鏡身拉直下進鏡不僅使内鏡的插入顯得容易,而且不緻引起患者的不适。
4.應時刻明了内鏡所處的位置與狀态,以便使改變操作手法、選擇患者體位及推壓腹部變得有的放矢。
5.進行輔助手法前應先将内鏡取直後方開始按壓被檢查者腹部,在内鏡運動過程中助手的手法保持不變。内鏡運動過程中手法的變動将影響輔助手法的作用及可能帶來額外的操作風險。
6.整個操作過程中左右手各司其職,右手始終不離開鏡身(進行鏡下治療時除外)。
7.讓左右彎曲鈕處于自然的非鎖止狀态,必要時可用左手指進行微調,通過彎曲後即讓其恢複自然狀态。
8.回拉鏡身,短縮腸管的操作主要借助于鏡身與腸管間的阻力進行,勿拓鏡端鈎住腸壁的情況下進行拉鏡,以免引起黏膜損傷及穿孔等并發症。整個拉鏡過程宜在明視野下進行以策安全及保證短縮腸管的效果。
9. 回腸末段是腸結核及克羅恩病的好發部位,提倡常規進入進行檢查。必要時可倒鏡觀察升結腸、直腸末段及肛門部。
10. 我們追求的是在被檢查者痛苦盡可能小的情況下,于鏡身充分取直的基礎上,争取在較短的時間内到達回盲部。速度固然重要,但應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過分考慮速度将可能增加被檢查者的不适,并可能反而影響内鏡的插入。
---2005年廣西消化内鏡年會專題報告
#消化内鏡診療技術# #單人腸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