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世界:比喻修辭漫談
·關中刀客--大别花鄉
我們說話或作文時,常常為了把某種事物說得或寫得形象、生動而具體,使聽者或讀者如親眼所見或親身體驗到了一樣,往往喜歡用一種打比方的手法,這種手法在修辭學上被稱為“比喻”。
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在作文當中常常用到。譬如:“猛烈的寒風刮起來,吹得臉很痛。”這句話這麼說,人家隻知道臉很痛,卻不知道怎麼個痛法,如果用比喻句說一下:“猛烈的寒風刮起來,吹得臉像刀割一樣痛”。“刀割”的痛法是一種具體的、特殊的痛法,可以給人親身體驗般的感覺,所以人們會明白地了解猛烈的寒風吹刮臉時的疼痛感。再如介紹蓮蓬形狀的一段話:“蓮蓬的形狀是個圓錐體,底朝上,尖端和莖連接在一起,頂面上有許多小窟窿。”這段話說了這麼多,大家對蓮蓬的形狀也未必明白,但如果用大家都見過的噴壺嘴子打個比方,說成“蓮蓬的形狀很像個噴壺嘴子”,不但清楚明白,而且形象具體。由此可見,比喻不但可以使事物具體化、形象化,而且可以節省筆墨,使語言精練明快。
比喻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
1. 本體: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
2. 喻體: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3. 比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如:“像、好像、似、仿佛、如……一般”
例如:“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别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朱自清《春》)。其中,“雨”是本體,“牛毛、花針、細絲”是喻體,而“像”就是比喻詞。這是一個典型的比喻句。
根據本體、喻體、比喻詞出現的情況不同,比喻又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明喻:也叫直喻,就是直接明顯的打比方的句子。 本體、喻體、比喻詞同時出現
2.暗喻:有本體和喻體,但沒有出現比喻詞,往往用“是”、“成為”、“等于”“變成”等詞代替。
3.借喻: 直接借助喻體來描述事物,說明事理,表達情感。借喻不說明本體事物,把喻體直接用在本體應該出現的地方。
例如: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明喻)
2、“打開記憶的創庫,揚起青春的風帆。”(暗喻)
3、“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呐喊·故鄉》(借喻)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運用或判斷比喻句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比喻的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事物,它們之間應有相似點;
②用來作比喻的事物必須是你所熟悉的,否則你所說的或所寫的比喻會叫人不明白;
③不要把凡有“像”、“好像”的句子都認為是比喻句。例如:“他長得很像你哥哥。”這句話表示的是一種比較判斷,而不是比喻句。
同學們,下面幾句話,大家讀讀看看,思考一下是比喻句嗎?
1、姗姗聽了,目不轉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2、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
3、在大森林裡,你不能像個客人,得像個主人。
(原創文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歡迎加關注,求粉,點贊,轉發,謝謝!轉載請注明出處“今日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