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說什麼不如做什麼,做什麼不如什麼都不做。
幼稚的人,以為刁難了别人,炫耀了自己,就是本事。
成熟的人,心如明鏡,卻又不言不語,在安靜中走向遠方。
01
強者:收斂鋒芒,不與人争。
林語堂在《風聲鶴唳》中寫道:“不争,乃大争。不争,則天下人與之不争。”
大樹不和野草争,反而為野草遮風擋雨;大海不争自己的高度,卻迎來了百流的歸順。
齊白石還未出名的時候,為了謀生,常常幫人繪畫。有一次,他幫一位富人作畫,在落款的時候,富人堅決不讓他寫自己的名字。齊白石沒有反駁,按照富人的意思,寫了另一個人的名字。
多年後,富人才知道,自己失去了“一筆巨款”——齊白石留下的真迹,因為落款不對,毀掉了。
有一段時間,京劇大師梅蘭芳,拜齊白石為師,學習繪畫。在一次聚會上,齊白石衣着簡樸,顯然受到了冷落。
梅蘭芳端起酒杯,對大家說:“各位嘉賓,現在我介紹一下,這是我的老師齊白石......”
當年,繪畫界和京劇界的兩位高人,用謙卑的姿态,成就了更好的自己。時隔多年,他們并沒有因為“不争”,被人遺忘,反而更加受人尊敬了。
“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人想要變得強大,就不要拼命去争執。要知道,社會的結構,就是一個金字塔的樣子,越到高處,位置越少。可悲的是“槍打出頭鳥”,誰在高處,并且能力不夠強大,就會被掀翻在地。
真正厲害的人,一直在低處,用慈悲、善良、正直來面對所有人,默默無聞地付出自己,恩澤别人。
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群衆的口碑。”能夠在人們心中留下一席之地的人,才是高人。
唇槍舌戰,刀光劍影,會傷害别人,也會傷害自己。唯有收斂起來,像一塊玉一樣溫潤,才能和任何人和睦相處,持續散發自身的光芒。
02
智者:難得糊塗,不與人辯。
佛陀說:“我常言智者,不應與愚诤,愚罵而智默,即為勝彼愚。”
孔子的一位學生,逛街的時候,遇到一個無賴,堅持“一年隻有三季”的觀點。
這位學生很生氣,拉着他,一起向孔子求證。
孔子說:“嗯,一年隻有三季。”
無賴趾高氣揚地離去,留下一臉茫然的學生。
孔子笑了:“因為知道,所以不說。”
古人告訴我們:“做人,要揣着明白裝糊塗。”
對不熟悉的事情,不要說;對熟悉的事情,點到為止,因人而異。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旁觀者”。
遇到愚昧的人,你和他争執,對了錯了,都是你的錯。這樣的争執,顯得你很低級,和“愚昧”的同類。
可怕的是,你和人争論一番,赢了之後,對方口服心不服,彼此結下了梁子。
看過這樣一個問題:“一條瘋狗咬 了你,難道你還要咬瘋狗一口?”
忍辱不辯,才是最聰明的做法。把一切都交給時間。等到一定的時候,真相就浮出水面了,正所謂,“事實勝于雄辯”。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樣的智慧,并不是在所有的時候,都管用。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官大一級壓死人,你和他争辯,難免會被穿小鞋;和愚昧的人辯論,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和家人争辯,家裡一定會雞飛狗跳。
知道就好,不說,一笑而過。
03
賢者: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莊子》講了一個觀點,叫“無為而治”。
書裡有這樣一段話:古時候,民衆用繩子打結來記錄事情,人與人之間,可以和睦相處,雞鴨狗的叫聲,到處可以聽到。
後來,某地有了一個很賢惠、有能耐的人,民衆背着糧食去追随他,有的人因此放棄了對父母的孝順,荒廢了家裡的農事。他們出門遠遊,以為這樣就可以增加智慧。
言外之意,就是批評那些幹擾自然規律的“賢者”,把社會應有的秩序打亂了。
晉朝的時候,陶淵明挂印辭官,寫下了“桃花源記”。很多人,想盡一切辦法去尋找桃花源,都沒有結果。
“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樣的場景,不就是“結繩記事”時代的生活寫照嗎?
其實,人人都可以活在桃花源裡,隻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心中還有了控制欲,希望全天下的人,都為自己“打工”。
真正賢明的人,自己謙虛好學,但是不去左右别人的行為。
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順其自然去得到,又順其自然地失去。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人生就真正沒有白活。
04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旅客問無德禅師,為什麼心有大小區别,有的心裡是一座城市,有的人心裡是一根毫毛?
禅師讓他,在心裡造一座城市,隔一會又變成一根毫毛。
旅客照辦。
禅師問:“你是用全部的心去造,還是用了一部分心?”
旅客說:“全部的心。”
禅師于是說:“造一座城,用一顆心;造一根毫毛,也用一顆心。由此可見,心可大可小,非大非小。”
深以為然,境由心生,命由己造。
一個人要成為強者,還是智者、賢者,都在一念之間。你的心是什麼樣子,你的人生就是什麼樣子。
如果你的心,被别人控制了,或者你強行去控制别人的心,你注定一事無成——因為你,活成了别人。
要懂得,減少和别人的糾纏不清,堅持做好自己,才是清醒。
這一生,把姿态壓得低低的,心境才會高高的。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