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部分區域來說,今年的秋天都是比較幹旱的,雨天很少,所以很多人都說今年的“秋老虎”太兇了。那什麼時候有雨呢?什麼時候下雨好呢?
老人說:立秋雨、中秋雨,都不如八月廿七社公雨;今秋有雨無雨,就看八月廿七。陰曆八月廿七是啥日子呢?社公雨又是啥?以及這種說法有道嗎?
1·秋社日來源
陰曆的八月廿七,是傳統的“秋社日”。
在傳統文化中,社日是個很重要的日子。據考察,社日源于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的崇拜,社日就是民間祭拜土地神的日子。
“社日”一說,初興于秦漢時期,傳承于魏晉南北朝,在元明和清代,以及後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都相當流行。隻是在漢代之前隻有春社,到了漢武帝時期又确立了“秋社”,從此春社日和秋社日就成了民間兩個比較重要的節日。
人們在春天祭拜土地神,祈求風調雨順;在秋天豐收之後再來祭拜,感謝一年的照拂。也就是說春社的重點在于祈求,秋社的重點在于“還願”,即“春祈秋報”。
聽老人們說,以前每個村都有土地廟,甚至每戶人家也都供奉土地爺。
那社日是如何确定的呢?
古代人認為,人吃食物中十有八九都是從土裡長出來的,所以就對“土”非常敬畏。而在四季五行之中戊為陽土,所以在漢代就已确定: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日。
今年立秋之日是公曆8月7日,陰曆的七月初十,之後第一個戊日是8月13日、陰曆七月十六戊戌日。每十天一個戊日,依次就是戊戌日、戊申日、戊午日、戊辰日、戊寅日。
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是戊寅日,就是公曆的9月22日、陰曆的八月廿七。
2·秋社日下雨
在古代,社日祭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祈雨,人們認為此時下雨利于五谷。而“社日必下雨”的說法也是由來已久,古代不少文學作品中都有關于社日下雨的内容。
比如,
唐代韋應物的《假中對雨》中有“殘莺知夏淺,社雨報年登”的句子;陸遊的《春社》一詩中也有“柴門西畔枕陂塘,社雨新添一尺強”;
宋代梅堯臣有“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清代詩人張問陶也有“雨來迎社日,春到浴蠶天”的句子等等。
由此可見,“社日必下雨”的說法,已經流傳相當長一段時間了。
清代吳景瀾在他的《吳郡歲華紀勝》中講: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意思是社日是祭拜土地神的日子,這位神仙不喝過夜的水,所以“社日必下雨”,稱為社公雨。
也有人把這句話解釋為:社公希望他的節日下雨,不喜歡此時幹旱。
春社之日在立春節氣後第五個戊日,也就是說春社是在立春之後的四十多天,正是田中莊稼需要水的時候;秋社是立秋後四十多天,此時秋莊稼基本已入庫,土地也正需要墒情。
所以民諺中說“春社日雨年定豐,秋社日雨年豐稔”豐稔(ren,讀忍)的意思是豐收和富足。諺語的意思是說“社日下雨好收成”。
要是社日沒雨,就代表土地公沒喝上好水,田裡的收成也就難以保障。
3·秋社日習俗
相對于春社來講,秋社日講究兒是比較少的。除了要祭拜土地爺之外,還有三項是比較有意思的:
一是飲酒:古人認為社日飲酒可治耳聾,名曰“治聾酒”。清代詩中就有“五戊經過春日長,治聾酒好漫沽嘗”的句子。所以古代社日當天民間多醉漢,正如宋代詩中所寫“家家扶得醉人歸”。
二是休息:《五雜俎》中講“社日男女綴業一日,否則令人不聰”,是說社日不休息,人就會變蠢;女性更要停針線,唐詩中有“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的句子。
三是歸甯: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唐代韓偓的詩《不見》中寫“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就是說社日歸甯的。
還有些地方講究社日上新墳,有“新墳不過社”的說法。是說如有新喪不足三年者,要在社日去上墳,給祖先送些錢糧,以免其受委屈。
結語:
秋社時莊稼已然入庫,一年的辛勞入袋為安,此時下場雨又保證了來年的好年景,自然是啥都不能比的。所以才說“立秋雨,中秋雨,都比不上社公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