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是文化瑰寶,其中也曾流傳了很多文壇佳話,即使時隔千年,依然讓人津津樂道。李白和杜甫的手足深情,李商隐對恩師令狐楚的愛戴,還有白居易與劉禹錫幾十年的詩書酬答,以及王安石與蘇轼之間的恩恩怨怨,都讓讀者感懷不已。
明代有一位詩人,雖然很少有人聽說,但是他有一位關系密切的好友卻極其著名。因為很久沒有聯系,詩人十分擔心,于是便寫信給他,順便告訴他一些情況。下面分享詩人寫了一首七律,寄贈給狀元才子楊慎,彼此惺惺相惜,肝膽相照。
已亥秋月寄楊升庵
明代:張含
金馬秋風十載餘,芙蓉深巷閉門居。
登樓莫作依劉賦,奉使曾傳谕蜀書。
卧病可憐天一柱,獨醒無奈楚三闾。
比來消息風塵斷,白首滄江學釣魚。
楊慎,号升庵,明代著名的文學家,23歲時狀元及第,因為直言敢谏,而被貶滇南,一去就是30年,最後還客死他鄉。大家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裡的主題歌,就是他的名作。
張含的父親與楊慎的父親是至交好友,因為愛惜年幼的楊慎很有才華,就讓他們訂了金石之交。張含雖然年長8歲,卻不及對方聰慧,曾7次參加會試而落第,最後隻好歸隐田園。
楊慎落難後,張含經常寫信鼓勵他不要氣餒,還在各方面對他進行幫助,希望他堅持學習和創作,并耐心等待機會,東山再起。楊慎也不負所望,不僅詩文造詣深厚,而且對後世也産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
這首詩是楊慎流落滇南十五載,恰逢皇帝立皇太子,朝廷大赦天下,詩人覺得楊才子有可能還鄉,于是寫詩寄贈,盼望彼此早日會面,再續深情。
開篇就表達了對楊慎境遇的同情,“金馬”,就是代指他的這位朋友,因為曾号稱“金馬碧雞老兵”。風風雨雨走過了15個春秋,對方的凄涼和悲愁境遇鮮為人知,詩人也無法經常去看望,很多時候都是音信隔絕。而他一定是隐居于深巷裡閉門讀書、用心鑽研學問。
颔聯用典,出句借用三國時王粲的故事,他曾奔赴荊州依附劉表,卻不被重用。失意之餘,并登樓作賦,抒發了才不經用的感慨、以及漂泊思鄉的心情。“依劉”二字,就是表達詩人對楊慎寄人籬下、羁旅困頓的同情。
對句裡的“谕蜀書”,則化用西漢的番陽令唐蒙的故事。他曾奉命奔赴夜郎,因為途經蜀中時騷擾百姓,還擅自主張轉粟運輸。漢武帝聽說後感到震怒,于是就讓人起草文書,喻告巴蜀民衆,唐蒙的主張都并非朝廷的意思。
後世以“谕蜀文”,代指安民告示。因為楊慎曾在别人的幫助下,舉家搬遷到蜀中,卻又被朝廷押回。詩人有感于朋友的這一段經曆,表達自己的惋惜之情。
楊慎因為得罪了皇帝,一直得不到赦免。詩人感慨這位柱國之才多災多難,又貧病交加,更像被貶後的三闾大夫屈原,雖然身處困境,卻矢志不渝,獨醒狂歌。不過既然作為好友,詩人還是希望對方可以稍微内斂一點,以便在有生之年回到故鄉。
可是由于很久沒有通信,詩人又說“比來消息風塵斷,白首滄江學釣魚”,意思是說,近來沒有好友的音訊,這位白發老翁是否在江邊學着釣魚?尾聯意味深長,既表達了挂念之意,又委婉地彰顯出楊慎恬淡超凡的胸襟。
張含的這首七律情感真摯,用典自然,全文充滿了對朋友的關懷和同情。詩人回憶過往,抒寫感懷,那些凄風苦雨的日子,不僅讓楊慎受盡了磨難,也令詩人為之心焦。詩人将對方比作三闾大夫,贊美他高潔恬淡的品質,可謂當之無愧。
古人雲,朋友之交淡如水。雖然楊慎無法回到故鄉,卻還為張含的詩集題寫序言;而詩人也經常在經濟上給予對方很大的資助,彼此之間惺惺相惜,又肝膽相照,值得後世為之點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