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唯晨
同樣是人,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那麼大?
究其根本原因,是思想偏差所緻。
思想決定行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同的思想,就會導緻個人作出不同的決定,從而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如果一個人的思想長期不能得到提升,那麼這個人的社會層次和處事水平就無法上升。
常言道,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任何事情隻要用心去做,都能克服困難。
若不去行動,就注定無法改變命運。
如果一個人總覺得自己很累,很大概率并不是因為做了太多事情,多半是思想的提升太少,沒有找到做事的方法和技巧。
習慣會決定思想的深度,以下四個習慣,占一個都值得恭喜。
思想的成熟和進步,不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發生改變,而是要通過不斷思考,提升認知才能達成的目标。
太多人會帶着固有認知和偏見,去看待某一類人和某一些事。
真正擁有思想深度的人會抛開主觀情緒,從事實出發去探索,而後得出結論。
思考是一種習慣。缺乏深度思考的人常常會被别人的觀點洗腦利用。
一個獨立且有主見的人,往往擁有自己的思路和思考方式。
真正能夠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領域要比普通人更加富裕。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下結論之前去除偏見,深思熟慮之後再說出口,此為思想深度。
遺忘,是正常人記憶中最常見且不可避免的現象。
所以我們想要思想足夠清晰,就得反複複習。養成帶着問題找答案的思想模式,才能在不斷重複之後找到問題出現的真正原因。
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都需要認真和用心。
看問題不能隻看表面,表面所看到的往往并非真實現象。
當耳聽為虛的時候,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這世上從來都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
正所謂無利不起早,每件事情的出現,背後都藏着它存在的原因。聰明人會分析現象背後的利益關系。
當一個人帶着問題看世界的時候,就會在追究原因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之前不曾發現過的東西。
關于斷舍離的道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孟子·告子上》有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這段話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說魚和熊掌都是我喜歡吃的美食,當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吃的時候,我就會舍棄魚而選擇熊掌。
生命和道義都是我想要保留的東西,若隻能取其一,我會舍棄生命,選擇道義。
人生總是會面臨選擇的。貪婪又是人性與之俱來的東西。智者明白,這世上并沒有什麼非達成不可的事情,适時地放棄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其實,阻礙我們前行的往往是我們的得失心。一個人一旦過于在乎得失,就會被那些不能實現的願望擊倒。
《思維深度》一書中指出了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它告訴我們:人隻有在克服自我中心、建立共同認知、在對方的角度上體驗和認知問題,才能靈活地切換思考視角,最終讓溝通更有效,尋求幫助時自己的努力才不會白費。
換位思考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在我們向他人求助之時。
若做不到換位思考,很可能會在溝通方式和溝通措辭上給對方帶去不悅的體驗,從而給自己造成麻煩。
就拿最簡單的稱呼來說,如果你的求助人是一個文人。你打招呼的第一句話最好是“老師您好”。
若用錯了稱呼,比如,大哥、領導、親等等。多少都會讓對方産生不想搭理的情緒。
一個懂得換位思考的人,才能将自己的人生走得更順。
内容來源公衆号:唯晨【ID:weichenip】
作者簡介:唯晨,自由撰稿人。熱愛文學,對詩詞及文學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希望能通過文字帶給你精神上的放松,願你的生活在遇到我的文字後更加美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