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波瀾壯闊40年 先行示範再出發

波瀾壯闊40年 先行示範再出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19:44:12

波瀾壯闊40年 先行示範再出發? 1978--2018,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波瀾壯闊,華夏兒女在中國共産黨的英明領導下,堅定信念,奮勇向前40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40年戮力同心,滄海桑田;40年不屈不撓,地覆天翻創造創新,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賦,勤勞智慧的濱州人民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偉大的民族基因,同心同德,埋頭苦幹,在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中,在共和國的名片上,刻下了自豪的濱州印迹,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波瀾壯闊40年 先行示範再出發?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波瀾壯闊40年 先行示範再出發(波瀾壯闊40年興福現象)1

波瀾壯闊40年 先行示範再出發

1978--2018,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波瀾壯闊,華夏兒女在中國共産黨的英明領導下,堅定信念,奮勇向前。40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40年戮力同心,滄海桑田;40年不屈不撓,地覆天翻。創造創新,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賦,勤勞智慧的濱州人民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偉大的民族基因,同心同德,埋頭苦幹,在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中,在共和國的名片上,刻下了自豪的濱州印迹。

自9月4日起,本報撷取四十年來濱州人民的創造實踐,回眸那一幕幕令人激情蕩漾的曆史片段,以勵志圖強,為建設生态美麗幸福新濱州而不懈奮鬥。

“萬元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還隻是一個概念,是衆多中國家庭遙不可及的夢想。

但就在1979年,18歲的魏龍田用了不到一年時間,通過自己的勞動掙了一萬多元錢。用現在最流行的詞語,他成了一個暴發戶。他的身份,是博興縣興福鎮福旺村的一名農民。

一名土生土長的年輕農民,何以如此迅速地發家緻富?

博興縣興福鎮地處濱州、淄博、東營三市交界,改革開放之前交通閉塞、資源匮乏,是遠近有名的貧困鎮。“興福人民不幸福”,是當地的真實寫照。

1979年,初中畢業的魏龍田繼承了父輩用鐵皮加工水桶、煙筒和小推車車鬥的手藝。村裡同時起步的,還有另外四五戶。加工一個小推車車鬥利潤是3塊錢,魏龍田一天可以加工3個,一天純掙9塊錢,而當時生産隊裡一天的工分是一毛八分錢。

起先是自己做,随着魏龍田外出找工地、工程隊四處推銷,産品逐漸供不應求,魏龍田開始雇人。“雇一個人一天3塊工錢,雇工還高興的了不得。”就這樣,到春節時一清賬,魏龍田攢了厚厚一大摞“大團結”,“數了數,一萬多塊。”

生意越做越大,魏龍田卻越來越犯難:計劃經濟時代,鐵皮緊缺,生産的貨不夠賣。1985年前後,魏龍田來到北京、河北一帶尋找原材料,在這裡,他發現了“寶藏”。

“計劃經濟時代包括鋼鐵在内的物資全靠調撥,我們這裡不夠用,而他們那裡用不了,用不了的部分作為廢品到了回收站。我和他們商量,我多出錢,買下這批鐵皮,他們很痛快地答應了。”魏龍田說。

租大卡車,拉上鐵皮魏龍田就回了村。一點不費勁,村裡的同行把一車貨“搶”了。這一車,魏龍田掙了不少,利潤遠遠大過加工。

從此,魏龍田與村裡其他幾戶再不滿足于鐵皮加工,開始向銷售轉型。他們跑浙江、廣東,視野越來越開闊,生意越來越火,步子也越來越大。

一人富,數人跟;一群富,帶全村。魏龍田和村裡的幾戶“星火”,很快成了“燎原”之勢,并迅速輻射到了周邊村莊。

到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裡從事鐵皮加工、銷售相關業務的戶數已經占到了全村的90%以上,家家有産業,戶戶有貿易。1996年,170多個攤位,投資1000多萬元的福旺黑白鐵市場建成投入使用,不久規模就名列江北同類市場第一。2000年,這個市場被命名為“中國黑白鐵加工批發大市場”。

興福人富了,外地人多了,各家銀行、金融機構進駐了,成片的樓房蓋起來了,興福人真的幸福了。

“中國廚都”、“闆材之鄉”是興福鎮的支柱産業之一,更是興福的金字招牌,興福廚具的發展史,同樣傳奇。

說到興福廚具,就不能不說到王志華。

1983年,29歲的趙趙村農民王志華挑着擔子到了青島市,走街串戶修蒸籠,後來學會了做鋁籠。1984年秋後,他與王向雲、王志水、王志溫等聯合創辦了興福鎮第一家蒸箱廠。他們先是“比着葫蘆畫瓢”仿制出鋁皮蒸箱,接着王志華大膽地與山東大學簽下了第一份合同,承接了首批加工業務。他們又在北京一個訂貨會上簽下了45台合同。随後趙馬、興福、南吳等村也相繼辦起了蒸箱廠。1986年,王志華投入1.4萬元,經過半年技術攻關,試制出我國第一台電汽兩用蒸箱,這項技術革新成果一下子帶起了50多戶。他們又搞電烤箱、冷凍箱等,産品走進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組部機關食堂,進而覆蓋了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并走出國門,暢銷韓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

1989年底,興福鎮已發展個體私管企業796家,這在當時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從1990年開始,市場競争日趨激烈,衆多家庭作坊式企業為破解設備差、技術落後、資金缺乏等難題,走上了由分散向聯合、規模發展之路。興福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創辦工業小區,鼓勵個體大戶進區建廠,引導個體私營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同時打破所有制界限,允許個體大戶承包、租賃集體企業,形成了個體經濟與集體經濟相融合的混合經濟。所有村辦企業和絕大多數鎮辦企業進行了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産權改革和機制轉換,克服了小生産與大市場的矛盾,村經濟發展由此進入快車道。

1991至1993年,全鎮經濟總量增長超過前10年的增長總和,近七成農民轉入二、三産業,收入大幅增加,農村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家庭啟動、市場牽動、小區帶動、政府推動”的新格局,這便是被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媒體概括的“興福現象”。

像全國許多欠發達地區一樣,興福不依山傍水,地下沒有資源,地上沒有特産,不靠大城市,沒有國家項目,為什麼比别的地方發展快?

曾擔任興福鎮黨委書記的張英鋒說,靠的是人!

興福人在激烈的競争中成為懂政策、會管理、善經營、有技術、重信息的新型人才。不僅有了資金、信息、設備等要素,更重要的是他們頭腦中帶回市場機制,懂得運用市場經濟的方法發展經濟、創造财富。當他們再回到村中辦企業時,已是視野博大,心胸開闊。

新華社記者李錦的“興福現象”調查被列為新華社1994年重點報道工程。他撰寫的稿件《欠發達地區農村改革的新思路》和《興福鎮調查》刊出後引起連鎖反應,在全國産生強烈反響。

時任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志浩作了批示,認為興福的真經是抓住人的要素,找到農村發展的突破口,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典型,是山東農村改革的新經驗。時任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專程到興福調查,認為這個“典型”不僅在欠發達地區農村深化改革方面找到新思路,而且在基層黨建方面有新的探索。

思想解放,大膽創新,催生了興福鎮民營經濟超常規發展。

“興福現象”,一度成為農村經濟市場化發展的全國“樣闆”。

站在新起點上,興福并沒有放慢腳步,“興福人就連走路也比周邊縣區人快很多,一些客戶老這麼說我們。”興福伊德欣廚具公司總經理李增新說。

如今,興福鎮有商用廚具企業1732家,闆材貿易及加工企業943家,從業人員近5萬人。廚具産業總産值占到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一,闆材産業總産值占全國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廚都”、“闆材之鄉”。

金佰特、美廚、伊德欣正在成為興福新的企業名片,而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點:從原先的土地、勞動力等高投入的發展方式,向技術創新、設計創新、管理創新、品牌渠道驅動方式蛻變,“新興福”正在起航。

2015年以來,激光切割機、激光折彎機、機械手等在興福廚具行業開始大量普及,産品的标準化程度和生産效率得到提高,廚具行業開始逐漸由家庭作坊向現代化流水線生産發展。

美廚廚具成立了專門技術研發團隊;金佰特把西餐商用廚具作為開發重點,收購了有70多年曆史的意大利COVEN公司,已順利打入“一帶一路”市場。

“現在,興福鎮正積極籌建中國·興福智慧廚都中小企業孵化示範區,推動制定廚具行業團體标準,創建國家級廚具産品質量提升示範區,打造‘中國智慧廚都山東興福制造’品牌,推進闆材産業智能化進程,助推産業融合發展,譜寫‘新興福現象’的新樂章。”興福鎮黨委書記趙增永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