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音癡與實力者韓國高音

音癡與實力者韓國高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5 20:24:06

【黑膠黨】被高音掩蓋的中音

River Yu 澤森音響

這一篇我希望談一些我對頻率響應以及通常發燒友判定音響好壞的最明顯指标 -高音的看法。首先,有趣而且必須小心翼翼的是,我發現發燒友們讨論"高音"時,其實每個人認定的高音頻段是不太一樣的。以上圖比較學理性的定義,高中音(High-Mids)是2k~6kHz,而高音是指6kHz以上的範圍。以小提琴為例,它所發出的最高的"基音",其實是落在中高音的範圍,而不是大家一般泛指的高音。也就是在我們一般俗稱的高中低音三段式分法,至少多出了一個高中音的範圍。

音癡與實力者韓國高音(被高音掩蓋的中音)1

紅色部分是基音; 黃色是泛音

如果我們再以音箱設計分頻點的觀點來看,以歐洲一般音箱設計來看,B&W 800D的分頻點是350/4kHz, PMC BB5是380/3.8kHz, Rogers LS3/5a 3kHz, ATC 100ASL 380/3.5kHz, Sonus Faber Stradivari 300/4kHz, MBL 101E 105/600/3.5kHz, Marten Coltrane 300/4kHz....可以發現大部份高音單元開始接手的頻率會落在3kHz以上;有趣的是美國音箱設計會有些不同,它們高音開始接手的頻率會更低,例如, Wilson WATT & Puppy 8是125/2kHz,Revel Salon 125/450/2.2kHz,McIntosh XRT18 350/1.5kHz....(我必須說, 現代美國(或是美洲)音箱設計者大部份不注明它們的分頻點設計,像是我想查Magico Q3, Rockport Altair, Verity Parsifal等都沒有資料)。

音癡與實力者韓國高音(被高音掩蓋的中音)2

号角音箱設計則屬于不同的領域,因為一般三音路的号角設計,它們中音單元所涵蓋的範圍都相當廣,舉例來說,JBL S9800的分頻點是800/10kHz,這算是非常典型的分頻點設計。甚至某些更頂級的号角設計會将中音号角的範圍降到300Hz就開始,一直到8kHz。也就是說,我們常認為的小提琴"高音",其實大部份都是由音箱的中音單元發出。當然,由于小提琴的泛音可以高達15kHz左右,當然就是高音單元的領域了。

音癡與實力者韓國高音(被高音掩蓋的中音)3

音癡與實力者韓國高音(被高音掩蓋的中音)4

再來我們看一下生理上的因素,人的聽覺最敏感的頻率在1k~3kHz,而一般語言的頻率區是落在200~3kHz左右,所以以音箱設計來看,歐洲人比較會刻意将中高音分頻點避開1~3kHz的區域,而美國人設計似乎比較喜歡将分頻點落在1~3kHz的範圍,刻意讓高音"提前"介入這一人耳最敏感的區域,那一種方式比較好。

音癡與實力者韓國高音(被高音掩蓋的中音)5

說實話,我沒有深入比較兩者的機會,也沒有聽過太多的音箱,更非音箱設計或是聲學專家,所以不太适合說誰比較好....這應該也不會有絕對的答案,否則就不會有各式各樣的設計。但以我的觀點來看(也因為我習慣了全音域的ESL音箱),我會比較贊同歐洲人的想法,甚至号角音箱的方式!因為頂級的中音号角設計可以涵蓋300~8kHz的範圍。幾乎将所有自然樂器發出的"基音"都可以用同一個單元來發出。所以也不難理解,許多日本的超級中音号角單元嘗試将頻率下限壓低到100Hz,甚至更低(配合特殊的号角設計, 例如WE15a/555 Receiver)的努力!

當然, 技術規格是以儀器的角度來看,人的聽感還是有許多生理上的主觀感受, 例如我們都曾經感受過超低或是超高頻的表現會影響到我們對其它頻段甚至音樂的感受。這個部分的結論很難,我沒有資格談,但我們現在可以清楚知道,由于人對于1~3kHz的部分最為敏感,所以這一頻段音響的表現也最容易吸引人聽覺的注意。因此,我常常會觀察到許多人在做器材音箱,甚至線材比較或是欣賞時,90%的人都會馬上注意到高音(其實是高中音~高音,這裡無法嚴格定義!)的差異(所以不能怪罪廠家喜好在此頻段做特色),但如果我進一步請教,這兩者哪一個的中音表現比較好?或是比較喜歡?甚至比較正确?我發現真可以說得出道理的,可能就隻有10%!

大家的反應通常都是"一愣",這也不是說對錯,因為你生理上就是會不自覺"更"注意中高音的表現。這裡也可以解釋,為何一般認為銅線比較平淡,而帶了銀的通常在中高音以上都會比較搶眼!但對我來說,這種分類其實你隻看到了這兩種材質的"表面"特性。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探讨銀線以及銅線在中音的表現特性,可能就不是太多人馬上可以回答得出來。

由于人生理上的特性,也因為自然樂器所發出的基音大部份落在100~3kHz左右,所以我通常會建議朋友在比較完高音的差異後,沉靜下來, 試着比較一下中音的差異,甚至哪一個在基音的發聲比較正确,能量分布的比例與釋放的速度,以及密度上誰比較真實?

甚至是我常常使用的"鼻音"測試!所謂的鼻音測試其實很簡單,當你聽到朋友說話時,如果他感冒鼻塞了,你會聽到雖然話語的頻率不變,但卻有鼻音,高音的差異比較直覺,但有時不會很客觀;但談到中音的好壞,像是中提琴聲部,左手琴鍵的分辨率與層次,木管音色的差異與body,基音發聲的密度,真實度,能量釋放的速度以及分布...等,就比較考驗聽者的功力。基音發聲的密度不夠紮實,你可能會聽到很漂亮的高音,但卻是"中空"的基音。

音癡與實力者韓國高音(被高音掩蓋的中音)6

從發聲的原理來看,音箱做為一個電能轉聲能的轉換器(transducer),一套系統如果不能好好發出100~3kHz自然樂器的基音頻段,那有再美,更高的高頻延伸,或是直達地心的低頻響應又有何用?當然,這是我的标準,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priority setting。我會設定這樣的priority,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我之前提過了,高音(6k Hz以上)比較沒有客觀的标準....因為你不知道它的一些客觀條件可以判斷這樣的高音表現正确與否;可是中音(或是基音)的表現和真實度, 對我來說是比較客觀的,因為一把小提琴就應該像是一把小提琴,基音發聲的真實度與聲音能量的釋放速度以及能量分布就應該愈逼真愈好。或是比較沒有"鼻音"。

第二,我們常會在不同環境條件下聽到真實樂器的演奏聲音,雖然會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但小提琴或是鋼琴的真實感受是非常直接的,并不會受到空間環境的影響!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熟悉自然樂器基音發聲應該有的真實感。

第三,所謂的現實因素,因為一般人的現實條件下,音樂聲音頻譜的再現,通常在高音/超高音以及低頻是比較有限制的,想要解決,相對要付出的代價是要更高的。

我們回到一個比較實際的例子來看,銅線與銀線的差異在直接比較下(音量大小不變),高音的差異通常是非常明顯的,但銀線的高音特性有時反而會限制了中音的表現,為什麼?因為你比較難把音量再開大,而銅線看似比較收斂的高音表現(在與銀線相同的音量條件下),有時反而會讓你可以再加大音量,此時不隻是音樂基音的能量更容易飽滿厚實,高音的表現也會更好了。但一般的情況下,由于發燒友太過直覺性看重高音表現,所以反而限制了音樂最基本的表情以及音色所在的中音表現。

音癡與實力者韓國高音(被高音掩蓋的中音)7

另外必須提到一個我觀察到的罐頭音響的限制,我們似乎可以這樣假定一套系統的能量是"守恒"的。意思是說我常發現,如果我刻意去調整一套系統高和低頻的延伸, 這時候會發現, 相對的中音的能量就會變"瘦"了。也就是, 一套固定系統的"總能量"似乎也是固定的,你把它拉得寬帶些,你無可避免就會影響到中音的厚度(空洞),反之更密實的中音,在頻寬上就必須犧牲一些。也就是說,頻寬與中音的厚度似乎是一個兩難....你想要更兼得兩者,就必須打破原來系統的條件,也就是換器材....所以,這就是我設定priority的第四個原因。

所以,我希望提醒大家在比較器材差異或是系統時.....多嘗試注意中音,也就是基音的表現,他應該會帶給你一個可以讓你更快樂聽音樂的指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