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啟示

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啟示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3 11:27:23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文章片段,來自先秦大思想家莊子的文章《養生主》。

當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其分割牛體的動作恰好是有條不紊,精準到位。作者叙述了庖丁的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都恰到好處。那用刀分割牛體的過程,節奏感如行雲流水一般,其節拍合乎古代“桑林”、“經首”兩首經典樂曲的韻律,這簡直是太神了,太奇妙了。

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啟示(庖丁為文惠君解牛)1


難怪文惠君禁不住在堂上發出贊歎:“嘻,善哉!技何至此乎?”天哪!太好了。庖丁,你的技藝為啥能達到這個地步呢?

文惠君是誰呢?就是魏惠王(前369-前319年在位),又稱梁惠王。在莊子所生活的戰國初期,魏國最先強盛,魏惠王聲望極高,也是争霸天下的有力參與者。

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啟示(庖丁為文惠君解牛)2


作為一個廚子,庖丁是一個有思想的廚子,他給文惠王解釋自己解牛技藝精湛的由來。庖丁放下手中的刀子,一開口說話,便有高度,思想的高度。大王啊!我所喜愛的,是事物的道啊,這超出一般的技藝了。“道可道,非常道”,庖丁的“道”是如何而來的,是不是故弄玄虛呢?其實,他在文惠君面前敢嗎?答案是:不敢。庖丁的回答是他幾十年廚子生涯裡得出來的,實事求是滴。一般分析,庖丁的解牛有三個階段:

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啟示(庖丁為文惠君解牛)3


第一階段,無非全牛。

無非全牛,庖丁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看見龐然大物的一頭牛,茫然無措,狗吃刺猬,無從下口。那怎麼辦?庖丁沒有說,其實就是一天天練刀呗。

第二階段,目無全牛。

經過三年苦苦練刀,庖丁已經掌握了牛的身體構造,在他眼中,看不見一頭牛完整的身體了,他用眼睛已經解構了牛的全部,所謂目無全牛。

第三階段,遊刃有餘。

這個過程是在三年之後,一直延續到現在,一把青銅殺牛刀,已經使用十九年了,庖丁分解了數千頭牛。數千頭牛,可能有些誇張。總之,庖丁的解牛技術已經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了。他不用眼睛看,憑精神和牛接觸,所謂藝高人膽大。庖丁說自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這是兩個關鍵詞,“依”和“因”就是依照、循着的意思。“天理”和“固然”,就是自然的結構,本來的樣子,其實就是說庖丁找到了牛體的原理、發現了規律。當遇到筋骨交錯盤結的地方,庖丁的刀子就避開了,那些牛的大骨頭,庖丁的刀刃是絕不會去砍的、剁的。

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啟示(庖丁為文惠君解牛)4


所以,庖丁的殺牛刀用了十九年,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似的,閃閃發亮,刃薄,鋒利。庖丁的刀刃在牛的骨節縫隙裡轉動,遊刃有餘啊!即使這樣,庖丁也不敢漫不經心,随随便便。當他的刀子“每至于族”,“族”,就是牛體内筋骨盤結的地方,他“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意思就是,我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幹淨利落。在這裡,我們看到,庖丁的小心翼翼,就是尊重、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他不驕傲、不蠻幹。即使你資格再老,技術再好,也要敬業,也要謹慎。

庖丁“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就是從容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他把自己的青銅殺牛刀擦幹淨,裝在刀套裡,藏起來。這真是大師的風度,細節一絲不苟,且珍愛自己的勞動用具。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庖丁的成功誰都明白,有幾點可以提煉:辛苦不負有心人,熟能生巧。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庖丁說我喜歡的是“道”,“道”是什麼呢?是天道,即事物的自然規律。庖丁就是尋找到了牛體的自然規律。這也啟發人們:辦事何必蠻幹,要順應自然規律!

文惠君的想法與一般人不同,他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知道養生的方法了。怎麼理解呢?清代學者王先謙說:“牛雖多不以傷刃,物雖雜不以累心,皆得養之道。”事情繁雜無比,但不要讓他牽累身心,通俗地說,不管煩心事,天塌了我也管不着,明哲保身。

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啟示(庖丁為文惠君解牛)5

莊子 畫像


文惠君養生的想法也是莊子的想法,這沒有問題,但僅僅于此嗎?這也是衆說紛纭的,按莊子無為的思想來說,庖丁解牛,人生在世,就是要避開矛盾嗎,順其自然。但是,莊子在戰國争霸不斷的錯綜複雜的環境中,提出養生,其實有希望中止戰亂争霸,回到自然原始狀态的意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