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肩關節脫位處理原則

肩關節脫位處理原則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9 02:16:37

導語:關節脫位是外傷中較為常見的病例類型,肩關節脫位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關節脫位類型,約占全身大關節脫位的45%~50%。其中,前脫位是肩關節脫位中最多見的類型,約占肩關節脫位的95%以上。肩關節脫位的發病機制較為複雜,其症狀令患者十分困擾,還需重視。

肩關節脫位處理原則(肩關節脫位的危害不容小觑)1

一、了解肩關節前脫位的相關知識,再脫位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需注意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因此發生脫位的風險很高。臨床上最常見的肩關節脫位類型為肩關節前脫位。單純的肩關節前脫位常行手法複位予以治療,複位率高,但複位後的再脫位率也很高。

肩關節脫位處理原則(肩關節脫位的危害不容小觑)2

肩關節脫位的相關研究文獻指出,複位後的固定體位、首次發生脫位時的年齡、關節周圍血腫甚至複位手法等都可以影響肩關節再脫位率。肩關節脫位的好發與其獨特的解剖結構及生理特點相關,關節囊的完整性決定關節的穩定性。肩關節囊韌帶、喙肱韌帶及關節周圍韌帶對維持肩關節的穩定非常重要。

1、固定體位對肩關節再脫位率的影響

前肩損傷區和關節盂之間的接觸面積直接決定關節囊的修複效果,接觸面積越多,關節囊修複的越好,瘢痕修複越少,脫位複發的概率就越小。一項關于分析肩關節MRI檢查的研究結論從另一個方面支持了對複位成功的肩關節采用外旋外展位外固定的合理性,通過分析肩關節MRI檢查的研究報告後。

肩關節脫位處理原則(肩關節脫位的危害不容小觑)3

我們發現當患肢固定于外旋位35°時肩關節前肩損傷區與關節盂之間的接觸面積最大,接觸面積越大,理論上關節囊及周圍組織的修複能力就越強。外旋外展位固定較内旋位固定能降低肩關節再脫位率的發生。

因為關節韌帶的完整性是維持關節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肩關節在内旋位時斷裂的關節韌帶接觸面積較少,部分創面瘢痕愈合,韌帶完整性的丢失導緻肩關節穩定性降低,再脫位率增高。而在外旋外展位固定後斷裂的關節韌帶接觸面積增多,韌帶愈合後關節穩定性增加,從而降低了關節再脫位率。

2、性别對肩關節再脫位率的影響

性别對肩關節再脫位會産生一定的影響,研究表明,在統計脫位人數時發現,男性患者相較于女性患者發生肩關節再脫位的人數要多。這可能與男性從事重體力勞動的機會多、體育鍛煉幅度大、關節活動頻繁等因素有關。但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男性和女性在肩關節再脫位的發生率上無明顯差别。這可能與實驗樣本量較少有關。

肩關節脫位處理原則(肩關節脫位的危害不容小觑)4

3、年齡對肩關節再脫位率的影響

年齡是肩關節再脫位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發現,在初次肩關節脫位發生時年齡小于30歲的患者中,其發生肩關節再脫位的概率較其他年齡組的人群明顯增高。在複位後使用繃帶内旋位固定治療後,初次脫位時年齡在12-22歲的患者中,脫位複發的頻率是23-29歲患者的兩倍或兩倍以上,并且顯著高于30-40歲的患者。

與12-22歲的患者相比,在最初受傷時年齡在23-29歲的患者發生兩次或兩次以上複發脫位的風險為0.5。當受傷時年齡在30-40歲的患者與12-22歲的患者進行比較時,再發脫位的風險降至0.15。因此,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應該注意對疾病的防範,及時就醫治療。

4、血腫對肩關節再脫位率的影響

肩關節前脫位時由于肱骨頭的直接撞擊,導緻肩關節囊、周圍韌帶及軟組織部分撕裂,脫位區域會産生不等量的關節周圍血腫。血腫及關節積液的存在對肩關節唇部粘連有顯著影響,甚至可能通過改變關節盂的前部結構而影響前肩軟組織及韌帶愈合。

由于前肩軟組織結構收緊,擠壓積血、積液後移,利于關節囊修複。關節周圍血腫一般在脫位後3-7周才能被吸收,因此血腫也會影響關節囊的修複,出血少的肩關節前脫位相較血腫多的脫位再脫位率減少。

肩關節脫位處理原則(肩關節脫位的危害不容小觑)5

5、複位手法對肩關節再脫位率的影響

大量的臨床經驗表明,反複多次複位、粗暴複位、複位手法生疏等對肩關節及周圍組織造成的二次損傷都較一次複位(成功)嚴重,如軟組織損傷區域擴大、出血增多等,都會使前肩軟組織及韌帶修複的時間增加、瘢痕創面增多,進而增加肩關節再脫位率的發生。

但複位手法的可變因素很多,不同醫生對同一複位方法的理解和實踐不同,同一脫位在不同患者的表現和複雜程度也不同。因此,複位手法就成了一個很難控制的變量,從這個影響因素的角度來降低再脫位率,關鍵是複位醫生對複位手法要有很好的理解和運用。盡可能的一次複位成功,減少不必要的二次損傷,必要時借助麻醉輔助複位。

二、單純的肩關節前脫位常行手法複位予以治療,患者還需科學進行治療

臨床上治療單純肩關節前脫位的方法主要為手法複位和複位後外固定治療。目前,應用于臨床的肩關節複位方法約有二十餘種。手法複位肩關節前脫位時,在複位方法的選擇上有着明顯的地域差異性。國内醫生更傾向于在肩關節脫位時選用Hippocrates法,其次是Kocher法複位。

肩關節脫位處理原則(肩關節脫位的危害不容小觑)6

較高的再脫位率是傳統内旋位固定後的主要并發症。前肩損傷區和關節盂之間的接觸面積是影響肩關節再脫位的一個重要因素。接觸面積開始為正,外旋轉角度越大,接觸面積越大。

理論上肩關節前脫位牽引複位後外旋外展位固定更利于肩關節囊及周圍損傷的軟組織早期、完整的愈合,從而有效降低肩關節再脫位率。研究還指出,脫位後的複位手法、首次發生脫位時的年齡及關節周圍血腫等都可以影響肩關節再脫位率。

結語:固定時間的長短會直接影響患者對固定支架的依存性。因為固定時間越長,支架在日常生活中帶來的不便就越多,尤其是外旋位固定。在脫位後的固定時間上,還沒有切實、可靠的證據證明長時間固定要比短期固定更優。因此,認為短期(2-3周)的外旋外展位支架固定可能對肩關節脫位後的組織修複帶來更多的收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