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城”系列小說的簡體中文版在2008年由接力出版社出版以來,引起全球書迷轟動,經曆了成功的影視化改編以後,電影和圖書的聯動進一步擴大了原有IP的影響力。《午夜陽光》作為“暮光之城”系列的最新力作,完成了原有故事的視角轉換,與第一部相比,新作以男主角愛德華的視角進行叙事,提升了新鮮感。此外,還加入了愛德華本人此前的經曆,類似于前傳的背景與第一部《暮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構架,解決了愛德華的身世之謎。對于作家斯蒂芬妮·梅爾來說,能突破原有的舒适區,以男性視角來深入故事内部,挑戰自我固有的文學觀和文學習慣,其寫作魄力和勇氣值得肯定。《午夜陽光》完善了“暮光之城”的總體構架,在不影響整體劇情之下,進一步增添了小說的文學價值。
可能很多讀者與我一樣,對于“暮光之城”系列小說的了解是通過電影開始的。許多人喜歡上“暮光之城”源于對愛情這樣一個永恒命題的感悟與觸動,系列在對愛情的探讨上增添了獨有的複雜性,當我們所愛之人不會變老之後,應該如何面對愛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其中更涉及愛情和生命交織等多重體驗,這種多重性和複雜性構成了其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許多漫畫、影視和文學作品中也反複出現過,如20世紀50年代手冢治蟲開始創作的漫畫《火鳥》等,隻不過“暮光之城”以高中生和少年少女的視角入手,細緻入微地呈現出主人公的細膩情感體驗,進一步打通了故事在少年群體中的受衆面。
更重要的是,“暮光之城”系列是一個特殊題材的IP,非人類族群的存在更保證了主題的風格化,拓展了原本的現實維度,打開了故事奇幻向的一個缺口。當然,在許多人的觀影認知當中,非人類始終是一個常拍常新的題材,從100年前的茂瑙、德萊葉等導演的類型電影,再到20世紀90年代的弗朗西斯·科波拉的《驚情四百年》,非人類大都作為一個邪惡反派原型存在。可到了“暮光之城”系列故事,對于這一群體的善良和理性在人類社會中得到了釋放,而且從一開始非人類是被埋藏在正常人當中的,他們一起上課和生活。當特殊群體被拉扯到和正常人同一維度時,反而增添了觀衆和讀者的共情力。與此同時,男女主角在戀愛關系中的強弱轉化以及他們之間情感能量轉變的複雜性和非線性,都為我們接納這種叙事的合理性提供了巨大的感性空間。
“暮光之城”是一個獻給青少年的IP,中學、小鎮、校園、成長、少年等諸如此類似曾相識的元素共同拼接,構成了系列故事的外部框架。顯然“暮光之城”是符合大衆審美的,顔值、少年感、淺理解力甚至貫穿始終以及冷色調的布景等等,均形成了小說之于大衆的黏性。然而在類型系列的背後,更是關于青少年愛情和家庭關系的深度探讨,是少男少女們關乎情感、勇氣和自我成長的考驗。系列作品一方面突破了原有校園故事的框架,另一方面,通過日常經驗将人之于社會和族群的個體價值進一步擴大化。可以說,“暮光之城”故事的優點,在于傳奇性和生活性的統一,其情感普遍性的充沛賦能,更是能引起全球好評的關鍵原因。
“暮光之城”系列小說的成功,對于當下中國兒童文學閱讀市場有着很大的啟發意義,尤其是書中對于青少年心理的細膩把握。相對于童書和成人讀物市場的豐富與多樣,13—18年齡段的青少年讀物相對來說比較稀缺。這一階段是求知欲旺盛的年紀、塑造三觀的年紀,又是文學進階和審美進階的關鍵年紀。遺憾的是,在如此龐大讀者群體的面前,國内相對應的讀物往往很難與群體的旺盛閱讀需求相匹配。我們在梳理國内出版現狀的同時,不難發現青少年閱讀這一塊在當下國内有巨大的提升空間,而如何去做好青少年閱讀,包括作品對群體内心狀況的展現、價值觀的引導、情感上的共鳴等等,更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創作和出版課題。
來源:《閱讀時代》2022年第04期
作者:李言
責編:何建嬌、編輯:鄧汝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