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詩歌在豪邁方面不如唐人,但他們的詩歌也不是一無是處。一般來說,宋詩喜歡講哲理,唐詩講哲理的比較少,宋詩則比比皆是。比如,蘇東坡引以為傲的“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等。
楊萬裡是此中高手,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我們從小就會背誦。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他的幾首詠山詩,特别有哲理意味。
比如,這首《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一山放過一山攔
這首詩通俗易懂,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所陶醉。
楊萬裡對困難的估計總是比較充分,在《雨中春山》中寫到:
誰作春山新幛子,尖峰為筆天為紙。
近看點綴八九山,山外遠山三萬裡。
近看點綴八九山,山外遠山三萬裡
這幾句詩表面是在描寫一幅群山圖,實際是說,你近看以為隻有八九座山,但實際上山外還有遠山,可能還在三萬裡以外。對待困難,要像紅軍長征一樣,可能要走2萬5千裡,可能要幹上三年五年。
把困難預計充足,我們才有可能堅持下去,不會在一個又一個困難的打擊下而中途放棄。其實,很多人沒有成功,根源是在最後一公裡卻堅持不下去了。
堅持到最後,你才能撥開雲霧,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是楊萬裡在《曉行望雲山》中闡述的道理:
霁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
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删除
天氣放晴東方欲曉已到要亮不亮的時候,隐隐約約可以見到奇異秀麗的山影。忽然一座山峰頃刻間高大起來,才知道屹然不動的才是真正的山峰。
天欲曉未曉,尚未大亮,一切都在朦朦胧胧之中,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奇峰。但等天亮了以後,你看到一座山峰突然變長了,隻有它巋然不動,其他的奇峰都消失了。原來,那些奇峰都是雲彩而已。作者得出一個道理:隻有巋然不動的山峰,才是真正的山峰。
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往往是真假混雜、真真假假,不易分辨。但是,隻要細心觀察,提高警覺,就會發現假的終究是假的,總會有撥開雲霧,日朗天清的時候。同時,還告訴人們要善于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換一個角度來理解:我們做人要像真山峰一樣,不要像霁天的奇峰,一遇到天明(真相或困難)就消失或退縮,而要像真的山峰,迎着真相和困難,風雨不動安如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