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前不久啊,虎子在某視頻網站上看了一條視頻,大概是講兵法的。
然而下面的評論卻看得我一腦門子汗。
“可以用孫子兵法的瞞天過海計……”
“孫子兵法鼓吹走為上計……”
郁悶啊
這都哪兒跟哪兒啊?
作為一個古代軍政史愛好者,我不得不說兩句,以免更多地人困在誤區裡出不來。
古代戰争有其規律所在。
這倆不是一個東西?首先明确,《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不是一個東西。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兵聖孫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那個“孫子”,這孫子是有史可查的,他不是你們家那個孫子,也不是隔壁天天蹭你wifi的那個孫子。
而是一個真正的有曆史記載的曆史人物——兵家至聖孫武。孫武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跟孔子呀是一個時期的人物,前後應當錯不了幾年。
伍子胥曾于孫武共同作戰。
伍子胥白頭
孫武的爸爸叫孫憑,他爺爺叫孫書。原本一家子姓田,但是因為爺爺田書的戰功,一家子被封了姓,也就是孫姓,田書改成了孫書,也就有了孫武這個名字。
透過這一點,我們可以獲得兩個信息:
1、孫武祖孫三代都打過仗,不是一般人。
2、孫武這個孫子,絕對是個好孫子(給爺爺長臉啊)
孫武是個絕對的天才!
孫武是個天才,他寫出來《孫子兵法》去見吳王的時候,年齡隻有十八歲。而吳王因為年齡問題在一開始卻有輕慢他的意思。所以才有了那個著名的“孫武練兵殺妃”的故事。
為什麼說是天才?僅僅隻是因為寫出《孫子兵法》的時候很年輕?
其實也不是……
因為《孫子兵法》讀過的都知道,奇妙無比,哪怕是你窮盡一生能寫出這樣一本書,那也算得上是絕頂的天才。因為《孫子兵法》不是簡單地案例 經驗總結。
它,是方法論。
什麼是方法論?
“方法論,就是關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說明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說明“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标的理論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并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這個大家不明白的自己去百度一下,當然如果你們有需求,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我可以專門出一期易于大家理解的通俗易懂的版本。
孫膑和孫子不是一個人
《三十六計》是誰搞的?有人說孫膑是《三十六計》的作者,甚至某些網站直接就把孫膑的名字打在了《三十六計》上,寫了個“作者”倆字。
這太不負責任了。
首先說明一下孫膑是誰,在他身上又有哪些誤會。
孫膑的師傅——鬼谷子
1、孫膑不是孫子
孫子有曆史考證的,就是孫武,是春秋時期的人,而孫膑是戰國時期人,這倆不是一代人,當然如果你說孫膑是孫武的那個孫子……那也不是不可以吧,反正别再搞錯了,這倆壓根不是一個人。
孫膑受了膑刑,無法下地行走。
如果你在影視劇裡分不清,那就記住一點,不能下地自由行走的那個是孫膑,并且他不是孫子。
孫膑受膑刑後,失去行走能力
2、孫膑出身縱橫,師承鬼谷
經常搞錯的一點,孫膑不是兵家之人,雖然他确實在軍事上出了名,但人家是師承鬼谷子的縱橫家代表,兵家與縱橫家不是一個學派的。
兩家人,咱就别強行給人家湊一桌了。
縱橫非兵,兵非縱橫
3、“兵不厭詐”不是孫膑說的
戰國·韓非《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僞,君其詐之而已矣。”
兵不厭詐這個成語是從韓非子的這段話中引出的。
當然,我們可以說孫膑是“兵不厭詐”的實踐者,雖然他沒有總結,但是他打的仗全都是圍繞着這樣的一個原則展開的。
中華民族太會打仗了
說清楚了以上幾點,再來看《三十六計》
在三十六計中,每六計成為一套,第一套為勝戰計;第二套為敵戰計;第三套為攻戰計;第四套為混戰計;第五套為并戰計;第六套為敗戰計。
有著名的“借刀殺人”、“以逸待勞”等戰計。
它不是以哲學的系統性的方式講怎麼打仗,而是簡單的案例分析。比如孫膑的“圍魏救趙”之計,也就是說它是後人對前人的總結。
有人說《三十六計》作者是孫膑,是南朝檀道濟,是諸葛亮……
而我認為,《三十六計》是一本佚名書,沒有作者。因為它是中華民族戰争史的一個小小的縮影,花費了N多年才不斷完善和總結下來的“故事書”,雖然無法與《孫子兵法》相比。
但是《三十六計》卻深入我們的腦海,幫助我們去理解了一些戰争經驗和戰争哲學。
龍的傳人
硬要說的話
我認為它的作者是能征善戰卻又愛好和平的中華民族。
都說俄羅斯人是戰鬥民族,可在我看來呀,沒有哪個文明能像中華文明一樣幾千年來不停戰鬥還依然傲立于世界之林的,中華民族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所以虎子打算專門出一個中國古待戰争史系列,關注我,帶你百戰百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