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建設?來源:廣西日報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強調:“要把立德樹人内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立德樹人不僅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更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積極培養一批批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賦予高校光榮而偉大的曆史使命,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建設?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廣西日報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強調:“要把立德樹人内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立德樹人不僅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更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積極培養一批批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賦予高校光榮而偉大的曆史使命。
貫穿辦學治校理念 豐富立德樹人内涵
學校整體發展的價值追求和目标定位是辦學理念的體現,蘊含着立德樹人的價值要求,是學校内涵發展的航标。高校需不斷提升辦學治校理念,為立德樹人注入新的内涵。
要豐富辦學理念内涵,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内涵貫穿到高校的辦學理念中,促進各族師生同心同德齊向黨,提高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對中國共産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使“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共同體理念根植于各民族人民的心中。高校教育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内涵融入教學作為重要任務,深刻領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讓全體師生深刻意識到中華民族利益是首要的利益,中華民族利益高于其他一切的利益。
要不斷增強師生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培養為黨和人民作貢獻的傑出人才為己任,提高政治站位,将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地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根鑄魂,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滲透到立德樹人的方方面面,融入學校的辦學宗旨、辦學目标、辦學策略中,用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成果鑄魂育人。
貫穿課程體系建設 創新立德樹人局面
立德樹人要通過教育來實現。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課程體系,創新教育載體,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事業,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共同目标的必然之路。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根于立德樹人的全過程,應着眼于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課程體系。
加強大中小學各階段的有效銜接,構建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體系。隻有強化民族團結教育的影響力,才能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源源不斷地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優秀接班人。要做好頂層設計,做好整體規劃,出台具體的指導意見。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合理設置不同學段的課程,明确各學段的教學任務及重點,形成各學段有機銜接的課程教育體系。
把民族團結教育融入課堂教學,雙管齊下、同步進行,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教學中,不斷深化學生對“五個認同”的理解。編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材、開設民族理論課、舉辦民族團結主題活動等,推動黨的民族理論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思政課教學中不斷強化各族學生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觀念。
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增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吸引力與實效性。一方面,将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利用互聯網的強大優勢,使其成為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最大增量。多維度整合網絡媒體資源,制作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特點和習慣喜好等方面的“微”創作,例如微視頻、微電影等等,為學生提供更充足、更有趣、更生動的學習素材,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把知識、能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強調實踐學習的重要性。開展以“同心共築中國夢”“中華民族一家親”等主題的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貫穿師資隊伍建設 打牢立德樹人基礎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師是關鍵。要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的主體作用,打牢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
思政課教師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之一,思政課教師的素質直接關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建立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把思政課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是讓思政課獲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也是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真正住進學生心中的關鍵。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思政課教學内容設計、方式方法改革、實踐教學創新、學科建設協同等多維度有機融合,進一步增強各族學生的“五個認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
專業課教師是高校立德樹人的主力軍。要充分調動專業課教師的積極性,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挖掘各門課程内在的育人元素,自覺将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取得的曆史成就、民族地區的發展成就等融入課程思政,引導學生在專業學習與科學研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完善全方位、長鍊條、多維度的教師課程思政培訓體系,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課程思政重要培訓内容,提升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能力。
輔導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輔導員距離學生最近,平時接觸最多,對學生影響較大。要主動對接學生多層次需求,積極創建各族學生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良好環境,提供心理、就業等服務,促進各族學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主動适應互聯網時代教育教學的新特點新變化,結合社會熱點,優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奮鬥中。
貫穿校園文化建設 厚植立德樹人底蘊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高校應充分發揮文化的教育功能,利用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育人環境,讓高校學子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提升,達到高校育人之效果,開創高校育人新格局。
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的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文化教育是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的内在方法。高校是文化的殿堂,校園文化在青年學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據着重要地位。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在屬性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向同行。高校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以中華文化為引領,在文化多元中鞏固一體格局,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鑄到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統融入課程和教學、教材體系,持續用中華文化沁潤人心、引領風尚,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堅持面向青年大學生,大力培育和推介具有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形象、先進典型和優秀作品。創作一批讴歌黨的光輝曆史、展示中國精神、具有中華文化底蘊的校園文藝精品,推出一批反映民族團結進步的文化力作,打響文化品牌,彙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之磅礴偉力。加強同心文化載體建設,舉辦文化講座,打造中華文化長廊,開展文化培訓、民族團結聯誼等校園文化活動,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赓續中華文脈、發展中華文明,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融入高校育人全過程。
(卞成林,作者為廣西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王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