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非常重視“層次性”,一生努力不懈,目的即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600字,深度閱讀需8分鐘,受益終生|
現在,很多人搞不懂“情理法”,甚至錯把“情、理、法”的次序,按照西方人的思維排序,認為情排在最前面,實在大錯特錯。
要知道,中國人的“情、理、法”系統,有其獨到的奧妙。
現在我們多半行而不知,自己說不出“情、理、法”的真義,卻要不斷地把它改變成“法、理、情”或“理、法、情”,固然不知者不罪,卻顯然造成了無心之過。
那麼,情、理、法的系統到底是怎麼運作的,為什麼對一個人能否成大事關系很大呢?
1
首先,我們要知道,中華文化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由下而上,分别為“務實”“不固執”與“中庸”。
務實的表現,在守法;不固執的要旨,在講理;而中庸的切入口,則在于論情。
由上而下,正好構成“情、理、法”的順序。
在教育并不普及的時代,老百姓屬于學識既不豐富、情理也不練達的低層次大衆。
他們以“務實”為依歸,遵照做人應該規規矩矩,做事必須實實在在的道理,而最具體的行為表現,莫過于“守法”。
官吏的學識至少比一般老百姓要豐富,對于情理也應該多一些了解。
讓他們擁有一些彈性空間,能夠自主地衡情度理,然後找到合理點,當然比遵守僵化的法條要靈巧得多。
但是官吏一講理,就會形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混亂場面,這時候高層人士的“情”,就很自然地影響“理”的抉擇與判定。
在某些城市,“法”常常具有不需要的全都齊全,需要的那一條剛好欠缺的特性。
選舉發生弊端怎麼辦?把選舉罷免法翻來覆去,什麼都有,就是沒有這一條。怎麼辦?
比如先宣布某位先生當選。根據哪一條呢?“什麼哪一條,這樣才合理啊!”
可見,“理”的層次比“法”高,找不到法的依據,或者認為法不合理時,我們就會依“理”解決。
法院審理,找來找去也找不到法的依據。于是往上推,比如讓高層人士開會決定黃先生當選。
根據什麼法?依據什麼理?有人說:“何必呢?情面難卻啦!”證明“情”的層次又比“理”高。
高層的“情”,可以決定中層的“理”。
但是有一點,“情”如果憑良心,衡情度理的結果必然相當合理,大家就能夠接受。
“情”若是濫用、私用,以緻違背了良心,那麼得到的結果必然是歪理,偏離了正道,令大家不服。
2
問題是,很多事件往往是依“情、理、法”來處理的,為什麼還要講一切依法不可,是什麼道理?
因為“情”“理”“法”的結構,有其不可分的關聯性。
“法”居于基礎地位,表示“論情”和“講理”,都不能脫離守法的範圍。“法”原本有其彈性,在合法的範圍内,衡情度理,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法。
但是,一個人要成大事,僅憑“務實”是不夠的。
必須在“不逾越規矩”“不違背實在”的範圍中,以“不執着”的态度,多找幾個答案。
保持學則不固的心态,聽到别人的意見,并不馬上接受或拒絕,都把它當作使自己不固執的一種參考意見。
然後等到時機成熟,考慮周到,這才“擇善固執”,找到真正的合理點,再加以适當的堅持。
任何事情要妥善解決,并不是完全依法就行得通。
一切依法,所依的法如果不合理,究竟妥善不妥善?解決的方式可能是合法未必依法,可以解釋為依法找到合理的答案。
“理”的最大難題,在不易明。
大家都講道理,卻實在沒有把握真正的道理在哪裡。
科學家追求真理,卻一個緊接着一個,在努力推翻前人所指稱的真理。
人最可怕的毛病之一,在于隻承認自己的道理,不相信别人所說的道理。
中國人更是普遍十分講道理,卻常常不講道理。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既然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隻好交給高層人士,以“情”來裁決。
良心是判斷道理的最好标準,如果這一點都不相信,那我們還能夠相信什麼呢?
高層人士是否憑良心,則交由中層和基層廣大的人群來決定。
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心知肚明。
哪些高層人士憑良心,哪些高層人士口是心非,終究騙不了大家,公道自在人心。
隻是,我們中國人習慣于不一定會原原本本地說出來,于是有心人報喜不報憂,極力巴結逢迎,造成高層人士常被“小人”包圍的可怕現象。
自古以來,高層人士大多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仔細考驗周圍幹部的言行,恩威并濟,使其不敢有所隐瞞。
而且稍有不軌,也處分得特别嚴苛,以緻下屬常發出“伴君如伴虎”的苦歎。
高層自愛,又能警惕于幹部的真忠與僞忠,實賢與虛賢,密切注意幹部有沒有能耐把自己的“情”控制到依法合理的地步。
如果可以,自然可以成為人人稱道的君子,成就一番功業。
3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情、理、法”的行為标準,其實就是孔子學說中的“仁、義、禮”理論。
我們希望大家知道,為什麼中國字要豎着寫,因為它有一個層次性。
儒家是非常講禮的,這個禮就是我們所講的法。
孔子非常遵從周公,就是周公治禮,把治得很完整,今天的話叫制度。
中國人是非常重視制度的,很多人覺得中國人非常随便,不守規矩,其實這是誤解。
我們最會把制度定起來,而且最早把制度定得很完備。那時候以周公為代表,幾乎所有臨近的國家都向我們學習。
重視法,重視制度,在儒家的學說就叫做禮。
可是,這些東西有一個要求:就是要合乎義。
義就是理,義就是合理的意思,制度必須要合理。
如果不合理,大家就會抗拒,就會陽奉陰違,甚至很多人要把這個制度改掉。
要知道,中國人是這樣,我們隻接受合理的制度,很不喜歡不合理的制度。
問題是,合理不合理很難講,因此,就進一步提升到仁。
仁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情,它就是人性。
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中國人是從下往上一層層提升的,跟西方人從上往下不一樣。
我們現在的觀念就認為,寫在前面的一定最重要,其實不是的。
人性如果不合理化,那也很可怕。因為有陰就有陽,有善就有惡,有好的念頭,就一定有壞的念頭。
一個人不可能統統隻有好的,完全沒有壞的,那幾乎做不到。
聖人很少,大部分人想進、想退,想這樣、想那樣,想好、想壞,這才是正常的。
人性要合理,制度也要合理,你會慢慢了解到,我們是以義為中心。這就非常符合《易經》的道理。
《易經》的道理就是中間最大。
中國人是中間的最大,隻要很重要的東西一定擺在中間。我們的中軸線非常重要,所以叫中。
“仁、義、禮”,這三個以義為主,仁必定要合義,禮也要合義。
我們中國人講合情,一定會講合理。講合法,也要講合理,總要把這個理放在中間。
合理的人情很可愛,不合理的人情就很讨厭,而且會害我們。合理的制度非常好,不合理的制度就有負面作用的。
這樣就很清楚了。
大家隻要把中國人這套思考的理路弄清楚,在日常為人處事中,就能看得很清楚,做起事來遊刃有餘。
總之,中國人非常重視“層次性”,一生努力不懈,目的即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
因為我們曆來重視修身養性,越高的層次代表越高的修養。
就像人人都非常尊重和仰慕得道高人,就是因為他們的層次高,修養好,可以成為衆人的榜樣。
期待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成為德才兼備的高人。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彙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