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韓非為什麼不殺衛莊

韓非為什麼不殺衛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04:01:43

《韓非子》是一本崇尚詐力的權謀書,作者以“法術之士”自居,專門向君主講授如何利用法術來維持統治的“君人南面之術”。《奸劫弑臣篇》說君主的周邊都圍繞着一群觊觎權力的人,稍微疏于防範就會引來殺身之禍,所以人君必須要掌握威權,懂得運用法度與權謀來繩制下屬。《韓非子》中關于權謀詐力的論述數不勝數,然後在《說林篇》中卻有一則内容是例外。

《說林》裡有一段記載了兩個相反的故事,第一個故事說魏國将領樂羊領兵攻打中山,當時他的兒子就在城中,中山君為此十分憤怒,不僅烹殺了樂羊的兒子,而且還将一杯人肉羹送到魏國營帳中去,試圖羞辱樂羊。結果樂羊一飲而盡,不受喪子之痛的影響,依然全力攻克了中山。魏文侯知道後稱贊說:“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誰知有人卻挑撥道:“其子而食之,且誰不食?”文侯受這句話的影響,也覺得樂羊做人太沒底線,連自己兒子的肉都吃了,無情至此,難以信任。結果樂羊凱旋歸來,文侯果然“賞其功而疑其心”。

第二個故事說,孟孫外出打獵,射中了一隻小鹿,命部下秦巴西将它抓回去。秦巴西看到母鹿跟在後面苦苦哀啼,感到于心不忍,便将小鹿放還給了母鹿。之後孟孫向秦巴西讨要獵物,秦巴西回答說:“餘弗忍而與其母。”孟孫大怒,趕走了他。三個月,孟孫忽然又把秦巴西召了回來,而且還讓他做自己兒子的老師。有人問孟孫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回答說:“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

講完這兩個故事後,《韓非子》評論說:“巧詐不如拙誠。”認為樂羊巧詐而見疑,秦巴西拙誠而益信。這說明,巧詐隻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短期内雖然能夠得手,但長遠來看早晚要遭殃;拙誠在短期内雖被看作迂腐,但長遠來看,這類人更少受到猜忌。曆史上,那些權謀之士大多不得善終,而老實人們卻得以頤養天年。然而有人卻不能領會這個道理,故而求福反得禍,此人便是“深知術數”的晁錯

韓非為什麼不殺衛莊(韓非子巧詐不如拙誠)1

崇尚權謀的韓非子卻也承認“巧詐不如拙誠”

漢景帝誅殺晁錯隻是一時的失誤嗎?

《史記》與《漢書》都有《晁錯傳》,前者略而後者詳。在司馬遷看來,晁錯是一個喜歡玩弄權謀、公報私仇、無事興做以邀寵的人,說他“變古亂常,不死則亡”,最終被漢景帝拿來當替罪羊,實在是咎由自取,這大概代表了司馬遷“先黃老而後六經”的價值觀。

在《漢書》裡,班固則為晁錯進行了平反,說“錯雖不終,世哀其”,此人“于國為遠慮,而不見其身害”,是舍身為國的忠臣典範。《漢書》裡還收錄了晁錯的多篇奏疏,反映出他在軍事、經濟、人事等方面的才能,使這個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

然而,無論是《史記·晁錯列傳》還是《漢書·晁錯傳》都淡化了漢景帝在誅殺晁錯時的城府與心術。司馬遷說晁錯急于公報私仇,想派政敵袁盎去吳國,以便借吳王之手來殺掉他。袁盎被逼無奈,便施行反間計,對漢景帝說七王之亂的責任完全在于晁錯,隻要殺了他,天下自定。景帝沉默良久,然後才回答說:“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然而在景帝誅殺晁錯之後,七王之亂并沒有結束,對此鄧公說吳楚造反是蓄謀已久的事,“其意非在錯也”;如今景帝誅殺了晁錯,做的是親痛仇快之事,實在是糊塗啊,漢景帝為此感到很後悔。在司馬遷的叙述裡,晁錯死于權力鬥争,自己也有責任,而景帝隻是一時糊塗,為了天下大局才誤殺了他。

《漢書》中在叙述完袁盎進獻讒言之事後,又說過了十多天,丞相青翟等上書彈劾晁錯,說他離間君臣,欲割地予吳,是“大逆無道”,根據律法應處以腰斬,家族之人皆棄市。漢景帝見事實确鑿,便批準了群臣的請求。如此說來,晁錯被殺乃是順天應人的合法之舉,漢景帝并無過錯。然而,從《史記》與《漢書》在其他地方的描述來看,晁錯實在是漢景帝的替罪羊,晁錯以術數來教導漢景帝,漢景帝便用權謀來回饋他,不僅殺死了這個老師,而且還将變更祖宗之法、激起七王之亂的罪責全部推給對方,其帝王心術,隐蔽而難知。

韓非為什麼不殺衛莊(韓非子巧詐不如拙誠)2

漢景帝誅殺晁錯

漢景帝是一個城府很深的皇帝

東漢人衛宏在《漢書舊儀注》中說:“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可見司馬遷在《史記》中是揭露過漢景帝的,但由于受到了官方審查,所以《景帝本紀》才寫得那麼簡略。然而,從遺留下的記載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漢景帝是一個刻戾忍殺之人,這點宋人洪邁的《容齋随筆》早已說過。

景帝在少年時就因博戲而擊殺了吳國的太子;繼位後不僅沒有因愧而加恩于吳王,反而還要暴力削藩,乃至于激起兵亂;戰争期間,他曾下诏以深入多殺為功,敢有議诏及不從命者,皆腰斬;周亞夫為有功之臣,卻因小事而被逼迫自盡;梁孝王為同母之弟,終因飽受猜忌而憂死。對于景帝來說,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殺掉一個晁錯也是可為之舉,更何況還可以拿他來當替罪羊,掩蓋自己的過錯。

在漢文帝當政的時候,晁錯就曾多次上書請求削藩,然而并不被采納。文帝鑒于諸呂之亂才剛平定,國家急于休養生息,不能再輕易動武,故而對賈誼和晁錯的削藩之策都置之不理。然而文帝其實早已心中有數,未曾忘記要防範吳國。當時吳王已年老,故而文帝賜其幾杖以撫慰其心,欲待吳王壽終,諸侯群龍無首之時,再議削藩之事,這便是老莊所講的“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文帝在臨終之時也不忘留一手,他告誡景帝說:“即有緩急,周亞夫可任将兵”,可見他早做好了和平削藩與武力削藩的兩手準備,力求通過穩當、漸進的和平方式來消除藩鎮的隐患,迫不得已時才使用暴力,并非姑息縱容,無所作為。

然而漢景帝的政治水平卻不夠成熟,他才剛繼位便重用晁錯,使其“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在景帝的支持下,群臣都不敢反對晁錯的暴力削藩之策,唯有窦嬰與之相争。晁錯不顧吳王已經年老力衰的事實,依然迫不及待地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主政不到三年就接連對楚、趙、膠西等國動手。吳王恐削地無已,驚懼之下便起兵造反了。

漢景帝與晁錯不顧祖宗之法,四處出擊,暴力削藩,給諸侯造成一種“主上任用邪臣,聽信讒賊,變更律令”的印象,所以七國聯合起來對抗中央,這超出了景帝與晁錯的預估風險。在地方,人們指責“禦史大夫晁錯營或天子,侵奪諸侯”;在中央,群臣怨謗晁錯誤國誤民,就連晁錯的父親也說他:“侵削諸侯,疏人骨肉”,要為七王之亂負責。在這種困境之下,景帝與晁錯君臣之間也發生了矛盾。

韓非為什麼不殺衛莊(韓非子巧詐不如拙誠)3

漢景帝變更文帝的政策,采用激進的做法,引發了戰亂

漢景帝最終選擇拿晁錯來當替罪羊

晁錯早年“學申商刑名于轵張恢”,深谙法家權謀之術。他曾上書說:“人主所以尊顯,功名揚于萬世之後者,以知術數也。”所謂的“術數”就是臨制臣下、聽言受事、安利萬民的“君人南面之術”。晁錯認為“上世之君,不能奉其宗廟而劫殺于其臣者,皆不知術數者也”,為此他要做帝王師,欲教漢景帝權謀詐力之術。

漢景帝對于晁錯來說可謂是青出于藍,早在做太子的時候就與晁錯密謀削藩;才剛繼位不就,他就任從晁錯更令三十章,不守祖宗法度。在激起七王之亂後,眼看内外怨言不斷,晁錯與漢景帝就互相推卸責任。晁錯在這時耍了詭計,他說:“陛下不如自出臨兵,使錯居守”,這等于是把漢景帝抛了出來,讓全天下人都知道他是激起兵亂的主要負責人,是他變更了祖宗法度,迫害了宗室親族,更破壞和平穩定的發展局面,是曆史的罪人。

漢景帝很快就看出了晁錯的陰謀,所以對他的态度急轉直下。袁盎來進言的時候隻說:“獨有斬錯”,則天下自定;然而景帝卻在十多天後,又令丞相等人上書,控告晁錯“亡臣子禮,大逆無道”,不僅腰斬了他,而且還族滅了晁家——“父母妻子同産無少長皆棄市”。倘若景帝誅殺晁錯隻是為了讨好諸侯,何至于誅他九族,并且扣上無君臣禮、大逆不道的罪名?顯然,是晁錯耍權謀詭計,犯了景帝的大忌,所以才借口“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而殺掉了他。

韓非為什麼不殺衛莊(韓非子巧詐不如拙誠)4

君臣反目,互相甩鍋

由此可以看出漢景帝的城府極深,他一繼位就把晁錯推到前面,讓他來承受變革祖制、暴力削藩的罵名;待七國兵起,晁錯已無利用價值的時候,再借故把他殺掉,并将一切惡名都推給他,讓人以為激起兵亂的責任都在晁錯,景帝隻是一時被蒙蔽了而已。當鄧公來說諸侯之亂“其意不在錯”時,景帝又假裝幡然醒悟,故作姿态地說:“公言善,吾亦恨之。”然而他始終不給晁錯平反。

晁錯可謂是“巧詐”之人,在順境時他的詐術為景帝所需,故而被委以重任;而在逆境時,一旦他耍詐,必定會引來君主的猜忌,并且最終釀成殺身之禍。《君主論》說在專制的封建社會裡,大臣們常常像狐狸一樣觊觎着權力,而君主則像獅子一樣敏銳地防範着狐狸,這種權力遊戲正是晁錯悲劇發生的原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