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張仲景傷寒論的精髓

張仲景傷寒論的精髓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9-09 21:25:33

“濡弱何以反應十一頭?師日:五髒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這一條講胃脈,很重要。脈得有胃氣,所以胃為五髒六腑之根本。有胃氣則生,無胃則死。

這是從生理上講,五髒六腑皆秉氣于胃,反應于脈,脈以胃氣為本。胃氣脈濡弱,濡者軟也,很沖和。薄弱和緩的脈 就是有胃氣的脈。

張仲景傷寒論的精髓(傷寒論脈篇總結張仲景提出)1

所以問“濡弱何以反應十一頭?”十一頭,就是十一個。濡弱之脈為有胃氣之脈,适應于十一髒。

這十一個髒腑都得要有胃氣,脈都得見有濡弱之脈。平脈篇張仲景提出脈以胃氣為根本。脈有胃神根,得要體會,他說的這些話都是客觀存在的,不是玄學。

因為人的思想往往有惰性,但在學習時得研究,得體會,下功夫,人得會學習,但要時習之。

在臨床實踐,就得實踐。

所以有胃氣之脈,還有胃氣之色,比如脾有胃氣之色,比如雄黃外包白絲。

所以知道生脈才知道死脈和病脈。

生脈,就是有胃氣則生。如果有胃氣,則是人病脈不病,如果一個人身體很健康,但脈無胃氣,叫脈病人不病,日行屍。

所以五髒六腑之間的關系,腑為陽,髒為陽,這個關系就是生克制化,但是在這些問題,首先看脈是不是有胃氣。

張仲景傷寒論的精髓(傷寒論脈篇總結張仲景提出)2

如果有胃氣就好。沒有就不好。所以脈以胃氣為根。所以渚濡弱,可以識十一髒的脈氣。

“問日,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髒?師日: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陽遲澀為乘髒也。”

這一條,論病邪乘髒乘腑的問題,從脈法上加以說明。

這一條,跟五髒六腑十一頭是邊續而言的。因為五髒六腑有相乘之力。

病在髒腑之間誰加于誰?諸陽浮數,是陽脈,故入腑,諸陰遲澀,是陰脈,故入髒。

邪氣是加于六腑還是五髒,要從脈的陰陽上看。

陽脈主陽,邪加在六腑,陰脈主陰,邪加在五髒。

這是其一。也有,六腑之病脈可見陰之遲等,五髒之病脈可見陽之數,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這個就要看是六腑之邪加于五髒,五髒之邪加于六腑,這又是另一個情況。

所以這裡隻是舉個例子,陽邪加于六腑是見陽脈,陰邪加于五髒是見陰脈,這是一個方面,五髒之邪加于六腑,六腑之邪加于五髒是另一個情況。 

但是,脈分陰陽、分寒熱、虛實,可以類推,我們不是講柯雲伯的五個看法,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但這一條,是在十一頭後面,有一個意思,什麼意思呢?就是無論乘髒、乘腑,腑邪乘髒、髒邪乘腑,但是要以有胃氣為生,為順,無胃氣就為逆,就危險。

這兩條講五髒六腑為發病核心,核心在脈法上,脈應見有胃氣的特點,來判斷病的順逆吉兇。平脈法就介紹完了。平脈法多,比辨脈法内容多,且有些發展。

張仲景傷寒論的精髓(傷寒論脈篇總結張仲景提出)3

現在我們就做一個小結。

小結不是流水帳。主要我們要把平脈法的幾個重點問題提出來,在研究中,有所側重。平

脈篇是在辨脈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分為總論、個論。

在總論上,平脈提出了脈的生理、部位、狀态、适時之脈,五髒的平脈,以及診法上的色脈合參等都加以叙述,是指導個論的。

個論裡,主要有15個問題,一個是論脈與氣息的關系,呼吸者脈之頭也。當醫生的臨切脈,是憑我們的呼吸。現在有人說了,張仲景那時沒有手表,沒辦法講呼吸,現在有表了就另呼吸了。

但是中醫的特點必須講呼吸,因為脈與呼吸是相通,有呼吸脈有來去,來者為陰,去者為陰,是來的快還是去的快啊,如果拿表,來去虛實就沒法看了。

所以脈是講呼吸,就有來去的問題,脈 來有快、有慢,去去有快、有慢。

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這是門學問。

張仲景傷寒論的精髓(傷寒論脈篇總結張仲景提出)4

古人說常以平旦診病人,這時人的精力旺盛,才能體查脈相。

一是脈随呼吸而至,有呼吸脈就有來去,就有盛衰。

二,脈有舉按之法,浮中沉,舉按尋,考量指頭的力量。

這個是做什麼呢?舉按尋候五髒之氣的,一個候表裡陰陽的,一個是候五髒之法。連這個都不會還當什麼中醫啊。

三.根脈的重要性。講尺脈,尺為根,少陰為陰陽之根。如果說浮中沉是候五髒,脈的兩尺,太溪脈就是關乎人的生死。前面的三個是脈學的基本功,呼吸結合,是測脈的來去盛衰;舉按尋是候五髒之氣;寸關尺要以尺這根。這三點是最基本的。

四、講脈的縱橫順逆,講脈的關系。脈有相乘,有縱橫順逆,也就是在以陰陽為綱以五行學說來講脈之間的聯系,來反應聯系中的生克制化的,适時之脈、五髒之脈都是以五行來聯系的,從而有縱橫順逆之變

五、論六種殘賊之脈,能為人病,也是經常遇到的,要引起我們注意,要很好體會。弦滑浮緊沉澀

六、論适時的平脈,和無胃氣的死脈。非時之脈,就有生克制化的問題,是正常還是不正常,要和縱橫順逆、五行聯系結合起來,以判決死、生、疾病。所以脈有三種作用。如果光看病不知生死,是盲目的看。

張仲景傷寒論的精髓(傷寒論脈篇總結張仲景提出)5

七、論生死之争,一個是沒有胃氣,一個是陽絕。

八、論行屍之脈,内虛之脈,是不同的,一個是有胃氣,一個是無胃氣。所以刻畫了病脈、生脈、死脈。時時刻刻,要與病、生死聯系起來。

九、論陰中伏陽之變,少陰微滑,尺微滑,陰裡有熱。

十,在此之後,以脾胃強弱論人體的氣血脾胃、三焦之氣的影響,其中雙穿插了榮衛、趺陽、太溪的關系。總的來說,脾胃、脾胃占的比重大一些。榮威的影響在這裡說的比較全面。

所以有三個關系:榮衛與三焦、脾胃、五髒、整體。

總體來看,脾胃之脈為根本,無論脈如何變化,但是提出了,濡弱為脈之十一頭。

以上就是平脈法的内核,主要的東西。

學了這一篇,要解決什麼問題,學了什麼問題,要心中有數。

為什麼第一要講脈呢?因為脈是指導辯證的,脈是診法。診法是手段,通過診法達到辯證。

所以仲景在第一新卷講脈法。

張仲景傷寒論的精髓(傷寒論脈篇總結張仲景提出)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