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牡丹亭》裡居然還隐藏着澳門風光?
10月24日至26日,上海和中國澳門兩地戲曲界聯合創作舞台劇《夢影·牡丹亭》将在瑜音閣連演三天。
舞台劇《夢影·牡丹亭》海報
跟着“柳夢梅”的腳步,觀衆能深入《牡丹亭》隐秘的角落,探尋當年湯顯祖遊澳門大三巴、逛市集、結交外國好友利瑪窦的奇幻經曆。
《夢影·牡丹亭》将在瑜音閣上演
1
遊澳門的湯顯祖
挖掘塵封的緣分
《夢影·牡丹亭》融彙昆曲、話劇兩種舞台藝術表現形式,結合影像化展示以及燈光新媒體技術呈現。
作品截取《牡丹亭》文本中涉及到澳門風土人情的段落,結合《牡丹亭》劇作者湯顯祖本人曾前往澳門的生平經曆,創造出一場文化交融、似夢還真的視聽盛宴。
《夢影·牡丹亭》發布會現場
創作者們挖掘出的這段塵封在曆史角落的“緣分”,成為了劇目創排的原點和亮點——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因上《論科臣輔臣疏》抨擊朝政,激怒當道而被貶黜,十月下旬抵達廣州,此後乘船訪遊澳門。澳門的瑰麗奇異及華洋雜處之風,給湯顯祖留下了深刻印象。
湯顯祖畫像
與澳門的“這段緣”,不僅讓湯顯祖留下頗多吟詠詩文,還在不久後創作的《牡丹亭》劇本中留下了鮮明印記。
澳門訪遊拓展了湯顯祖創作的文化視阈,甚至在創作柳夢梅這一人物時也帶上了這段嶺南際遇的影子。據考證,《牡丹亭》也是最早出現澳門風光的中國戲曲作品。
澳門曾發行的湯顯祖主題郵票
查閱史料的發現
“一領破袈裟,香山墺裡巴。多生多寶多菩薩,多多照證光光乍”,該劇的故事主線出自《牡丹亭》原文。
明茅瑛刻套印本《牡丹亭》
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一出《谒遇》和第二十二出《旅寄》中就提到,柳夢梅作為廣州府學的生員,遊曆至香山岙的多寶寺,獲得了欽差苗舜賓的資助,這才得以辭别香山岙,前往長安謀取前程。
柳夢梅從澳門登船北上,才在南安府衙後花園拾得杜麗娘的畫像,《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故事,也自此埋下了等待萌芽的種子。
澳門曾發行的湯顯祖主題郵票
左上為《牡丹亭》
《夢影·牡丹亭》的出品人、編劇李卉茵介紹:“我們查閱史料發現,之前中山和澳門同在一個縣,就叫香山岱,而多寶寺可能就是如今的澳門‘大三巴’。”
多寶寺有可能就是大三巴
而該劇另一位編劇,95後青年編劇曹蘊祺表示,這部戲是一次遊曆,一場奇遇。
“《牡丹亭》中杜麗娘一夢而亡,又還魂複生,因此湯顯祖說‘夢中之情,何必非真?’湯顯祖在香山岙(今澳門),遇見了西洋傳教士利瑪窦,經曆了生死,探知了世界與天地,本就是一次傳奇的經曆。湯顯祖的所見、所感,也如夢一場,‘夢中之情,何必非真’?”
湯顯祖像
2
愛昆曲的澳門人
在澳門的大三巴前,婷婷袅袅的“杜麗娘”唱起了“袅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悠悠水磨腔讓這個三面環海的城市有了不一樣的古典氣息。
或許就連很多澳門人都沒想到,這位“杜麗娘”并非“外來客”,而是土生土長的澳門姑娘,她的名字叫李卉茵。
李卉茵的“杜麗娘”扮相
一見鐘情愛昆曲
“我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學昆曲。”
李卉茵聊起和昆曲的緣分時,總是帶有一份自己都難以相信的神情,即便受邀登上央視戲曲春晚,一口氣接受了十幾二十個采訪,并像火箭般沖上熱搜,李卉茵也總是堅持,“嚴格意義上來說,我真的隻是算是一個粉絲或是昆曲愛好者。”
李卉茵在《夢影·牡丹亭》發布會上
和生長在長三角的女孩不同,李卉茵接觸昆曲的機會并不多。
200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澳門文化局舉辦的一次藝術節上與昆曲不期而遇——
“我記得那天看的是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和媽媽一起去看的,她睡着了,我卻始終挺直了身闆,雞皮疙瘩掉了一地。就是那種‘觸電’的感覺,我覺得昆曲的唱腔和身段都太美了,台上的‘杜麗娘’簡直就像是畫裡面走出來的人。”
李卉茵的“杜麗娘”扮相
功夫不負有心人
雖然有了這份“一見鐘情”,李卉茵并沒有馬上投入昆曲,而是像千千萬萬畢業生一樣成為職場大軍中的一員,直到2012年。
“其實我一直有學昆曲的念頭,但是澳門沒有師資。直到2012年,我在網絡上找到學習昆曲的契機,沒想到一學就是八年。”
李卉茵平時是專業人士
李卉茵在澳門有自己的公關公司,但再忙也未曾中斷昆曲的學習,對于這份堅持她自己都詫異。
“我是個學什麼都很快的人,放棄起來也很快,可唯有昆曲,在一開始我就認定,這是要堅持很久才有一點點成就的事情,而我願意這樣做。”
學習昆曲,對李卉茵而言,最難的是念字:“你唯有把字念準确了,才有昆曲的味道。”
對李卉茵而言,學習昆曲并不容易
最初學,咿咿呀呀就學了好幾堂課,三年站唱過關,才開始身段的學習。
為學身段,李卉茵找到了老師邢金沙,她住在香港,于是每周五李卉茵風雨不改地跑去報道:“每次來回4小時,學習時間不過半小時。可即便這樣,還是覺得很享受。”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李卉茵參加首屆“牡丹亭”杯全國昆曲曲友大賽,便一舉摘得“銅獎”。
李卉茵在《夢影·牡丹亭》發布會上
作為澳門中華昆曲文化協會大會主席、澳門好時節文創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卉茵創排《夢影·牡丹亭》隻有一個初衷——就是讓更多的澳門人也能讀懂昆曲。
她說:“澳門是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但在多數人眼裡,這裡不過是‘玩兩把’的地方,我想要改變這種既定觀念,讓大家知道湯顯祖也曾來過澳門,這裡也有唱昆曲的人,我覺得這是對昆曲的一種傳播和緻敬。”
《夢影·牡丹亭》發布會現場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朱淵
編輯:小開龔紫珺
圖片:主辦方供圖,部分源自網絡
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