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 曾瑤池
當我們生病時
都有一樣的遭遇
不同體質在不同情況下,不同的食物就會成為“發物”,比如以下七種情況:
▽
1.形體虛寒,大便溏薄,胃痛喜溫,四肢發冷者:西瓜、雪梨、香蕉等涼性食物應忌口;
2.面目紅赤,發熱口渴,失眠心煩,痔瘡下血者:生姜、辣椒、白酒、大蒜等熱性食物應忌口;
3.患有荨麻疹、各種皮炎、濕疹、酒渣鼻、痤瘡的人:一切有刺激性食物都需忌口;
4.有的哮喘病人,平時可以無所顧忌地随便吃喝,而在哮喘發作期間,蛋、牛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會加重病情,理當忌口;
5.急性肝炎、濕熱重(如舌苔黃厚而膩、胸腹脹滿、小便黃赤):應忌吃油膩食物和滋補燥熱之品;
6.肚腹脹氣的患者:應忌豆類、山芋、土豆等;
7.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應忌肥肉、奶油、動物内髒、骨髓等。
所以說
發物是否需要忌口
還得按中醫方法“辨證論忌”
因為
古代人民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很難分析出患者病情變化與食物是否有因果關系、與個人體質、食物加工不當、不幹淨等問題是否有關。
而如果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解釋的話,“發”的症狀類似于機體出現變态反應(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食物對疾病的影響是現代醫學研究的熱點,而發物理論能否為臨床營養及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我們還需客觀對待。
衆所周知,規範的腸内營養治療是可以降低克羅恩病的炎症反應。全腸内營養以腸内營養制劑作為唯一的飲食來源,是使兒童急性期克羅恩病緩解的最好治療。
有研究表明,全腸内營養能夠使85%的新确診克羅恩病患兒緩解病情,且療效确切。也就是說,腸内營養是營養治療的主要手段,它不僅是支持,更是治療。
反之亦然,曾有一位腫瘤術後患者,聽說發物對病情不利,絞盡腦汁收集了各種版本的發物名單後,每天能吃的隻有骨頭湯、米飯、蘿蔔、白菜、鹽和水,最終變得骨瘦如柴,提前進入“惡病質”狀态,喪失了術後放化、治療的好時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