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兒童患病時最常出現的症狀之一,也是家長和醫生們經常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寶寶生病出現發熱時,我們就需要在合适的時機使用正确的方法應對發熱,來減輕寶寶的不适。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正确認識發熱,并掌握應對它的方法。
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曾問過醫生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為什麼會發燒?”而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談一談發熱的機制了。
正常情況下,寶寶的體溫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靠位于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對身體産熱和散熱的調節。體溫調節中樞通過感知體溫調定點(一般為37℃左右)和實際體溫的差異,來調整機體的産熱和散熱,使寶寶的體溫能一直維持在調定點相應水平。但當寶寶接觸并攝入一些發熱激活物(如細菌、病毒等)後,這些激活物就會激活寶寶體内的内生緻熱原細胞(如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使之産生和釋放内生緻熱原。這些緻熱原通過血腦屏障轉運入腦或經終闆血管器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就會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讓機體産熱增加、散熱減少,最終使寶寶出現發熱。
“發熱會對寶寶的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嗎?寶寶發熱時,我們該怎麼做?”毫無疑問,這也是廣大家長朋友們都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
很多家長懼怕寶寶發熱,每當寶寶一出現發熱,他們就會非常緊張。但實際上,發熱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機制,且對抗感染和病情恢複是有一定益處的。目前有研究證明,發熱本身并不會導緻病情惡化或神經系統損害,中等程度的發熱還可增強某些免疫細胞的功能,提高機體對病原體或腫瘤的防禦能力。當然,持續的高熱可引發細胞變性壞死,甚至發熱相關的細胞因子風暴,進而危及生命。因此,我們需要正确看待發熱,并在應對發熱時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①2個月以下的嬰兒禁用解熱鎮痛藥
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主要通過肝髒轉化代謝為有生理活性的成分,參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減少前列腺素E合成與釋放,從而起到調控體溫調節中樞發揮體溫調節作用。而2個月以下的嬰幼兒肝腎功能發育不健全且不成熟,對這類藥物的轉化代謝排洩較慢,藥物蓄積易緻肝腎損傷,甚至不可逆的組織結構變性壞死。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内的嬰兒禁用任何解熱鎮痛藥物。
②2個月以上的兒童體溫≥38.5 ℃伴明顯不适時,可使用合适的退熱藥物
高熱時推薦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不推薦阿司匹林、安乃近、乙酰水楊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賴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退熱藥物。
③不建議解熱鎮痛藥與含有解熱鎮痛藥的複方感冒藥合用
單一成分的解熱鎮痛藥與含有相同藥物成分的複方感冒藥合用時,往往會有藥物過量甚至中毒的風險,因此這兩類藥物應避免聯用。如: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複方氨酚烷胺片(膠囊)等均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成分,那麼這些藥物就不宜和對乙酰氨基酚一同服用。
④不建議用酒精擦身、冰水灌腸等方法為寶寶進行物理降溫
酒精擦身、冰水灌腸往往會導緻機體通過加強産熱(寒戰)和進一步減少散熱(皮膚毛細血管收縮,立毛肌收縮出現皮膚雞皮疙瘩)來克服物理降溫的作用,從而明顯增加寶寶的不适感。因此,各國指南均不推薦用這類方法為寶寶進行物理降溫。在寶寶發熱時,我們可以為其減少衣物,或使用洗溫水浴、貼退熱貼等方法來進行降溫,這些方法均可通過傳導、對流和蒸發作用帶走身體的熱量,從而使寶寶感到舒适。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号@陳醫生的兒科故事,了解更多育兒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