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男孩女孩有什麼不一樣?生下來都一樣”、“還是女孩好,以後是家裡的貼心小棉襖。”
文化的包容性,讓重男輕女的現象緩解了不少,現在很多父母的心态都是順其自然,并不是很糾結孩子的性别。
但偏見畢竟流傳了好幾千年,在隐隐約約的世俗觀念中還是存在。
如果生了小子,那家裡一定是捧在手心裡稀罕,如果是小丫頭那就另别論了,嘴上不說但心裡都會有這樣的感覺:還得再生個男孩。
如果不是身邊所見,以及網絡上看到的事,我都不會信,90後也重男輕女,甚至還有00後女孩名叫“招娣”。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90年,生了雙胞胎,都是男孩。家裡條件不錯,婆婆直接就甩出了生娃的獎勵,還請了專門伺候坐月子的人。
後來婆婆一直念叨着,再來兩個小丫頭吧,如果來小丫頭,生娃獎勵翻倍。
嘴上這麼說,實則就是孫子帶夠了,想再來個小丫頭,以後有什麼事能貼心點,為了順應婆婆,她正在積極在家備孕。
這還不算嚴重的,嚴重的是,把對女孩的輕視表現在明面上。
那些名叫“招娣”的女孩,希望生活善待她們女孩叫“招娣”,“迎娣”,“念娣”……一直以來,都被我們認為是上世紀存在的現象。
娣這個字就像是被施了魔法,我聽老家人說,村裡有個孩子就叫招娣,認識她的人都知道她父母重男輕女。因為這個名字,大家都在她背後編順口溜:招娣,招娣,招不來弟弟,招來你……
後來那個小女孩退學了,未成年就懷上了不良少年的孩子,生活很不如意。
父母用這種方式期盼男孩子的到來,實際上就是自欺欺人,對他們來說可能隻是一種念想,但卻是一種以傷害女孩為基礎的不合理的“吸引力法則。”
《娘道》這部電視劇實在是三觀不正,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讓人驚掉下巴的重男輕女的做法。
瑛娘一門心思想為隆家添一個小男孩,誰成想卻生下了三個小丫頭,于是這三個女兒被分别取名:盼娣,招娣,念娣。
莫言筆下的《豐乳肥臀》中也是這樣,越是盼着生小子越是來丫頭,一連來了8個,而後各個被披上了“招娣”的念想,分别叫:來弟、招弟、領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
更讓人寒心的是,這種情況不僅僅存在于電視劇裡,現實生活中也很多。
上網查一下“招娣”這個名字,才7個姓就有如此龐大的數據,可想而知有多普遍。
某村莊至今為止都存在一個奇怪風氣,在女孩子12個月之前,向她的身體内刺針,就能招來“弟弟”。醫院接收了一名11個月大的女孩,身上無情地被插了16根針,“兇手”正是舅媽。
舅媽坦言:“為了家裡有個根兒,隻能這樣做。”
可見,在一些偏遠落後的地區,這樣“重男輕女”的觀念仍然很嚴重。
那些夢想生男孩的父母,其實根本不合格現在科技發達,物資充盈,不管生女孩還是男孩都是一種福分。以前是為了讓家族代代相傳,而現在婚姻自由、生娃自由,隻要家庭幸福就沒問題。
一個90後媽媽說:第一胎生了個女娃,還想再湊一個“好”字,但就怕還是女孩。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子,想再要女孩,更是“心驚膽寒”,現在養活一個孩子要付出的不僅僅是物質,更多的是心理和情緒。
擺正觀念,才能迎來健康的孩子。
父母應該給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愛,讓女孩帶着恥辱般的名字生活一輩子,這樣的父母本身就是不合格的。
孩子是男是女不重要,教育好了都是一樣的。
父母應當具備的想法:1、教會孩子感恩
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感恩他人的付出,所謂知恩圖報,知的什麼恩?最重要的就是父母恩。
但想如此,必須真正做孩子的避風港,不管男孩女孩,你養他小,他待你老,這就是一份責任。
2、夫妻恩愛才是孩子的福報
如果夫妻不和睦,哪怕招來再多的“弟弟”也不會幸福,家庭關系中夫妻在第一位,而孩子隻是錦上添花,最終還是要過自己的生活。
孩子來與不來皆是緣分,愛到你侬我侬,愛的結晶是男孩還是女孩真的不重要。
3、真正愛女孩
父母要積極引導,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讓女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紀伯倫曾說過: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不是為你而來,是為了做自己而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