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節目《典籍裡的中國》劇照。演員倪大紅演繹伏生保護《尚書》的故事。 圖②:河南衛視《重陽奇妙遊》中舞蹈《逍遙》劇照。演員胡陽用舞蹈表現李白作詩。 圖③:節目《國家寶藏·展演季》劇照。演員劉迦用舞蹈向邊防戰士緻敬。
核心閱讀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久久為功,更需要花大力氣、開動腦筋,創造性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将中華美學精神巧妙熔鑄其中,從而真正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質量傳播
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獨特資源。文化類綜藝節目受衆面廣、影響力大、傳播效果好,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近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廣受關注。電視媒體與網絡視聽平台持續發力,推出了多主題、多層次、多類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傳播,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與創新意義,其創作特點和經驗值得總結。
拓展内容覆蓋面,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曆史厚度與精神高度
在内容呈現上,文化類綜藝節目拓展内容覆蓋面,除了詩詞、戲曲、文物等領域之外,還延展到典籍、國樂、傳統節日、雜技等方面,在思想穿透力、文化影響力、藝術感染力方面下足功夫。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多家單位共同制作的節目《中國考古大會》,圍繞中國考古學百年曆程中的重大考古發現、文化遺存、遺址文物等展開,融考古發掘研究與史海鈎沉于一爐,梳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河南衛視《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遊》《中秋奇妙遊》《重陽奇妙遊》等“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深度挖掘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描摹曆史風貌,其國風、國韻、國潮引發一輪輪觀看熱潮與網絡熱議,引起觀衆共鳴。節目《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以地名知識為載體,從地理、曆史、語言、民俗、文學等各個角度展現中華大地的萬千氣象,引導人們發現地名背後深厚的人文底蘊,喚起觀衆的家國情懷。
在主題挖掘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曆史厚度得到進一步呈現。北京衛視節目《上新了·故宮》以新穎的形式為古樸典雅的建築增添鮮活氣息。浙江衛視節目《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讓觀衆跟随嘉賓探訪中華文明之美,兼具專業性和趣味性。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節目《典籍裡的中國》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揀金,以典籍為載體,從文明起源講到當代傳承。節目将《尚書》《周易》《楚辭》《論語》等作為演繹對象,以“影視 戲劇”的方式,講述典籍在中華文明的曆史長河中源起流轉的經過及書中的動人故事。以《尚書》為代表的中華典籍,構建了古老中華文明的體系;以《天工開物》為代表的科技典籍,記載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銘刻了先賢經世緻用的實學思想……戲劇演繹和專家闡釋的雙線賦能,有效地幫助觀衆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美學表達上,文化類綜藝節目注重彰顯精神之美、崇高之美、人文之美。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這要求文藝創作者樹立大曆史觀、大時代觀,創作有思想穿透力、文化影響力、藝術感染力的節目和作品,更好彰顯中華美學精神。浙江衛視節目邀請書法名家、文化名家、書法愛好者參與,從“天下第一行書”起筆,用5個篇章對行、草、篆、隸、楷五大書體溯源,深刻表現“筆墨當随時代”的主題。節目注重書法作品背後的人文探尋,《蘭亭集序》映射舊時“蘭亭修禊”的民俗習慣,觀照王羲之落筆時的心緒轉變,由隸轉楷的書風沿革催生出不同的楷書流派……曆史故事的融入,讓節目言之有物、言之有趣。
創新性地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彰顯中華美學精神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文藝工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讓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具備更多的可能性、更強的可行性。更好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文化類綜藝節目創作的理念創新、形态創新與技術創新。
近年來,主題化、系列化、跨形式,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突出特點。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節目《國家寶藏》堅持“讓國寶活起來”的創作理念,在去年推出“展演季”系列節目,開辟了一條文化類綜藝細分内容賽道——對國寶進行“主題式”的二次排列組合,為受衆“翻譯”文物之美,在曆史維度上探索古代文明與藝術之源,再提煉和再升華其背後的精神氣象。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通過“戲劇 影視 綜藝”的綜合表達方式,演繹經典片段、訪談主創人物、再現真實故事背後的情感力量,每期節目甄選一個經典故事,進行戲劇演繹和多元化呈現。河南衛視和網站共同推出的節目《舞千年》采用影視劇标準,制作故事化綜藝,以綜藝展示中國舞經典,實現影視、舞蹈、綜藝的多重形式融合。
目前,越來越多文化類綜藝節目運用先進技術将虛拟場景與現實舞台相融合,讓古風習習的詩意舞台,彰顯光彩奪目的中華審美風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節目《經典詠流傳——緻敬英雄》對中華經典文本進行音樂化的創新改編,通過藝術化的手法展現了曆史人物生動可感的側面,表現不屈不撓、剛毅堅韌的英雄品格。如第九期節目中,在情景交融的舞台中,《昨夜書》诠釋了嶽飛铮铮鐵骨背後的細思柔腸,生動诠釋了嶽飛的英雄氣概與民族精神。在這種沉浸式3D視聽體驗中,觀衆與英雄抒發的家國情懷産生了強烈共振。
在傳播上,通過制播聯動、多屏聯動、深度融合、全媒體傳播,精準掌握并充分利用融媒體傳播規律,推動節目的口碑式傳播,是文化類綜藝“破圈”的有益經驗。電視台與網絡媒體,在制作、播出等環節實現全程緊密聯動、場内場外全面互動、大屏小屏及時互動,綜合提升傳播效果。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與多家視頻網站深度合作,浙江衛視、北京衛視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與愛奇藝、騰訊視頻等網站合作,等等。這些融合傳播經驗都值得好好總結。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久久為功,更需要花大力氣、開動腦筋,創造性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将中華美學精神巧妙熔鑄其中,從而真正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質量傳播。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持續打動我們、滋潤我們、鼓舞我們。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
制圖: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06日 20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