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今天開始
就正式進入走親戚環節
話說這過節
也有各種極富年味兒的習俗講究
你知道哪天不能動用掃帚
哪天不能倒垃圾
哪天不宜出門拜年嗎?
别着急,這都為你整理好了
正月初一

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人們早早起床,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被稱為“正月不空房”。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北方在正月初二還會祭财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财神活動。過去,老北京的大商号會在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發大财。
這天也會走親訪友,互拜新春,俗稱“吃年酒”。在上海地區,客人攜家帶口送禮上門,禮品一般為各地特産,主人則邀請客人喝“元寶茶”(即在茶中加兩個青橄榄一起沖泡)。此茶初嘗略苦,而回味甘美,意為苦盡甘來、吉利進财。
正月初三

北方一些地區将初三稱為“掃帚日”。因為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在打掃的時候要從外往裡掃,表示聚财的意思。
在南方地區,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長約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話,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于把家中的金銀财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财進寶,萬事如意。
也有一些地區認為這天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裡,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着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正月初四

在福建莆田地區,除夕叫做歲,而初四叫做大歲。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不時騷擾東南沿海地區。一次,在年三十時,倭寇殺過來,燒殺搶掠,幸存的人們跑進了山裡。後來倭寇被打退了,人們也從山裡回家了,但是年沒過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親人。所以在莆田,初二嚴禁去别人家裡拜年串門,因為在古代莆田,這個日子人家在治喪。等過了初三,大夥都覺得年三十沒過好,應該再過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過一次年,而且辦得更隆重。這個習俗被莆田人代代傳了下來,直到現在。
正月初五

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在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闆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這一天也是傳說中财神的生日,也是迎财神的吉日。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财神。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财神”。
正月初六

這天也是店鋪開張的日子。舊時,老闆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杆敲打秤盤,讓店内響聲一片,取“響響當當,大吉大利”之意;門闆也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還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正月初七

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狀元。還有一些地區會吃用七種菜做成的“七寶羹”,以此來取吉兆、除邪氣,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南方一些地區,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将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正月初八

這天也是衆星下界之日,天空星鬥出得最全,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長輩還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獨”的重要性,因為“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視着每個人的一舉一動。
正月初九

此日待人處事皆講求和氣,不可冒犯天神。民間的祭天儀式自初九的淩晨開始,一直到天亮為止。在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須齋戒沐浴,以莊嚴敬畏的心情舉行祭拜。
正月初十

還有的地方流行擡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裡,将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擡着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着新的一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着年成不好。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還是“子婿日”,是嶽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到十五




喜歡的關注并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