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行正道?作者:李建永、戴東英,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謹行正道?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作者:李建永、戴東英
人世間可以稱得上美的事物本來就不多,即如美政、美譽、美德、美文、美景、美酒、美玉,等等。不過,筆者認為,對于人的一生來說,最美好的事物,莫過于擁有遠大而崇高的理想。
關于什麼是理想,言人人殊。但人們大多會認同這樣的說法:理想中啊,滿滿地蘊涵着真善美的正能量。黑田鵬信說:“真善美即人間理想。”愛因斯坦也說:“啟發我并永遠使我充滿生活樂趣的理想是真善美。”沒有對真善美的強烈憧憬和不懈追求,沒有懷揣着崇高理想的人生,是空虛而無聊的,也是迷惘而痛苦的。
沒有理想,就會迷失前行的方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理想,包含在一個“道”字中。所謂求道,就是求真理,就是對崇高理想的探求與追尋。道本是綜括萬事萬物運行之軌道和軌迹的總稱,它被我們的先哲概括為反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變化規律之真理。故《易傳·系辭上》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孔夫子更是反複地講:“君子憂道不憂貧”;“笃信好學,守死善道”;“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朝聞道,夕死可矣”,等等。這些名言強調的就是求道,即胸懷理想、追求真理,對于人生的至關重要性。在社會政治倫理層面,道又被分解為以“仁”為核心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普世價值。道有正道與非正道之分。《孟子·離婁上》引孔子語:“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仁者躬行正道,所謂“守死善道”,為人生樹立标杆,對社會傳播正能量。有理想的人,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堅定的行動力和深刻的感召力,他們的嘉言懿行,對社會具有很大的正面影響力。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壞榜樣的力量則贻害無窮。不仁者不行正道,他們“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由于他們缺乏遠大理想而缺少遠見卓識,恰如俗諺所謂“麻雀肚,老鼠眼,吃不多,看不遠”,不僅不能“守死善道”,相反卻是見利忘義,背“道”而馳,因利欲熏心随波逐流而失卻方向感,故其行為多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危乎殆哉!
沒有理想,就會缺乏恒久的動力。美好的理想,是人們向上向善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亦即“仁”的具體展現。就像桃仁、杏仁、瓜子仁具有生命力和生長力一樣,包含在“道”中的“仁”,同樣具有生命力與生長力。心中誕生一種崇高的理想,就會産生一種磅礴的力量!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對于擁有遠大理想的人,既有對其“智、仁、勇”的要求,亦有對其“弘毅”之考量。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是孔子對懷抱理想的君子人格的最高評價。孔子的弟子曾子亦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所謂“弘毅”,“弘”是人的格局和境界,“毅”是人的意志和品質。心中有理想,人生有力量。正如屈原《離騷》所謂“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對于理想可以産生的巨大力量,西哲亦有類似表述。培根說:“人心中擁有神聖的理想和信仰,就可以激發出無限的意志和力量。”居裡夫人也說:“我們應該從理想主義中去汲取精神上的力量。”試想,沒有崇高理想的人,整日裡心猿意馬,追腥逐臭,朝三暮四,蠅營狗苟,胸中哪裡還會産生堅定的信念和持久的力量呢?
沒有理想,就會喪失做人的底線。商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美好理想的現實意義,就是總使人向前看,向上看,永在提升,永不沉淪。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沒有理想,即沒有某種美好的願望,也就永遠不會有美好的現實。”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就拿這些年落馬的貪官為例吧,他們違法亂紀時,可曾有一絲半毫的恻隐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辭讓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還說:“無恻隐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貪官污吏們悖逆“五常”,道德淪喪,毫無理想信念,故屢屢突破做“人”的底線。由于理想在“道”之範疇,遵道而行謂之“德”。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德者,得也,長期遵道而行,必有豐厚的獲得感;反之則是“五心不定,輸個幹淨”!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管子亦雲:“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人是理想的主宰,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純潔。而美好的理想,本身就是一種自覺而高尚的道德律,“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理想是生活的燈塔,理想是生命的光芒。人生在世,無論何時,心中要有夢,有夢才會赢。美好的理想,不僅是為美好的目标而設,更是通過不懈的奮鬥而實現的。那些彪炳青史、抒寫不朽人生的人,之所以生命之樹常青,是因為理想之花永紅!(李建永、戴東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