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交通和通訊都不方便的古代人來說,離别是一個非常傷感的話題,故友一旦離别下次相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賦》 )。
送别,令人黯然銷魂,也是古代人詩詞中的一個很普遍性的話題,那些曆史上有名的詩人詞人都都送别詞留世。今天欣賞一首辛棄疾的送别詞《鹧鸪天·送人》, 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鹧鸪天·送人》
唱徹陽關淚未幹,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隻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别有人間行路難。
辛棄疾詞特别善于使用典故,這首《鹧鸪天》開篇便使用了一個典故,《陽關三疊》是唐代人的送别歌曲,辛棄疾不直接說離别這件事情,而是通過引用“陽關三疊”的典故委婉含蓄地點明離别這件事情,而且前後又分别加上“唱徹”、“淚未幹”五字,更讓人感覺無限傷感。
“功名馀事且加餐”,辛棄疾和陸遊一樣,對抗金複國充滿熱情渴望建立功名的,然而在離别時刻,他卻勸慰對方和自己:“功名并不重要,要多多保重身體努力加餐飯才是啊!”“且加餐”這三字也是引用一個典故,出自《古詩十九首》中的“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這句詩。辛棄疾在這裡将功名看成身外“馀事”,可見他對自己的理想已經沒有希望了,他看透了南宋朝廷對金國的屈膝求和态度,也深知自己此生壯志已難酬!無奈之下,不由得說出這般消極悲憤之語。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語重心長囑咐好友“且加餐”之後,又回到眼前之景物上來。離别時,人心是傷感的,那天氣仿佛也跟着傷感變得要下雨似的:那水天相連好像要将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遠方,雨中的陰雲遮蓋掉了一半的青山。
“今古恨,幾千般,隻應離合是悲歡?”下片辛棄疾用反問的語氣發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隻有離别使人悲傷,聚會才使人歡顔?”并不是的。能寫出這三句讓人倍感心酸的詞句,這時候的辛棄疾已經看透了這個世間的種種了,也活得越來越通透了!正因如此,才使他的詞句有一種郁結之情,即含蓄不露又富有餘韻,很耐品味!
“江頭未是風波惡,别有人間行路難”,這最後一句是最有深度、深情和深切的體悟,隻有對人生浮沉、人情冷暖有深切感受和體會的人方能發出如此心聲。這兩句同樣也使用了典故,“人間行路難”在早于辛棄疾的前人詩語中已經多次出現過,如:
“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
又如: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
“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隻在人情反覆間。”(白居易《太行路》)
辛棄疾在這裡的感受與前人是相同的:“江上風高浪急,未必就最有險惡,隻有人生道路才更為艱難。”
有人說辛棄疾這這首離别詞中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即對遮蔽、壓制君子的小人們的憤恨之情。上片中的“雨雲”就是在暗指那些擋道的奸讒小人們,這是有道理的。如果此詞沒有“江頭未是風波惡,别有人間行路難”這兩句,我們尚不敢确定說雨雲就是小人,正是因為辛棄疾發出“人間行路難”的感慨才讓我們更深層次地體會到他的内心。
詞的最後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曆,也展示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語雖含蓄,情已淋漓盡緻。
這首送别小詞,篇幅雖然短小,而包含的思想情感卻非常豐富、非常深厚;使用了三個典故,筆調含蓄自然,毫無雕刻之感。既寫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也抒發了對社會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開闊,顯示了辛詞的大家氣度。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