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探長(共1636字,閱讀約4分鐘)
“我家孩子都1歲了,怎麼連個媽媽都不會叫呀。”
“這孩子說話斷斷續續的,都上幼兒園了,還表達不清楚自己想要幹什麼,會不會是智商有問題啊?”
“我朋友家的孩子,才11個月,都能和大人正常交流對話了,思路特别清晰,表述的也完整,真是個小神童!”
一提到孩子說話早或晚的話題,家長們的話匣子就打開了,有些家長會擔憂自家孩子說話晚,智商低,而有些長輩又認為孩子“金口晚開,智商更高。”
★那麼,早開口和晚開口的娃,哪個智商更高呢?
我的侄女就屬于說話早的孩子,3個月會叫爸爸,1歲2個月就能夠簡單地回答大人問的問題,記得有一次我問她:“乖,想不想吃姑姑做的雞爪?”
侄女居然慢條斯理地說道:“我不吃雞爪,太瘦了。”
我們當時聽到她這樣回答,都笑得合不攏嘴,覺得這麼小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如此之強,長大會很聰明。可是,現在上5年級的侄女,成績平平,而且智商也一般,反而沒有小時候那麼的機靈了。
19世紀60年代,一位法國的醫生布洛卡研究發現,大腦皮層中的運動型語言中樞(布洛卡區),主要是編制發育程序,能夠讓自己“說出來”。
而孩子每一次的發音,都與這個區域的發育有關,和智商并沒有直接的聯系。
說話的時間早或晚,僅僅代表了孩子語言發育的比較早,表達能力更強。而說話晚的寶寶,也并不一定就是智商有問題,家長不要過于擔心。
★而孩子說話晚的原因,有這幾種情況:
●環境因素
有些家長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并不與孩子有過多語言上的交流,在跟孩子玩兒的時候很少說話,也沒有刻意去教孩子;
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家長并沒有回應;
還有的家長總是頻繁的搬家,如果成長環境不穩定,孩子經常處在陌生的環境,就可能不敢說話了。
如果孩子理解能力正常、給他說什麼,他都能夠做出相應的動作、發育也沒有什麼問題,那麼說話偏晚,問題并不大。
但是,家長要積極的跟孩子做有效的交流,和他們多聊天,教他們叫爸爸媽媽、還有像是喝水、吃飯等簡單的詞語。
孩子餓了,家長可以問孩子:“寶寶是不是餓了,想吃什麼呀?”
多跟孩子說話,孩子經常聽到某些詞語,自然就想要說出來。
而且,寶寶在自己說出某個字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積極的回應,鼓勵孩子,對着孩子拍手稱贊,讓孩子感受到說話的成就感,那麼,孩子自然會更願意表達。
●發育問題
正常情況下來說,孩子出生後到3個月左右,會有咿咿呀呀說話的意識,想要張嘴對爸爸媽媽表達;
7個月左右,會無意識地發出一些簡單的音,像是爸爸、媽媽,但還不能夠對号入座;
1歲-1歲半,會有意識地叫家人,說出簡單的詞語,模仿家人說話的語調等。
如果孩子的成長環境沒有問題,家長跟孩子交流的也很充足,孩子卻沒有在相應的階段做出該有的表達反應,甚至不開口說話,那麼,家長就要帶孩子去檢查一下,看是不是發育出現了問題。
聲帶、舌系帶、聽力、神經系統等是否出現了異常,有些自閉症的孩子,也會出現說話晚的情況。
在孩子出生後,家長要定期帶孩子進行常規的身體檢查,排除發育異常等問題,對孩子的身體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一旦出現問題,也可以及時地進行處理。
★父母的陪伴,有助于孩子的語言發育
父母的有效陪伴,能夠促進孩子語言系統的發育,而想要讓孩子盡早說話,家長就要有意識地跟孩子多交流。
家長不需要面對面枯燥的對孩子吧啦吧啦長篇大論,孩子聽不懂,也達不到效果。
而是可以打開繪本,讓孩子看着上面有趣的圖畫,給孩子講故事聽。
在講的過程中,速度要慢、情感豐富、和孩子進行互動,可以拿着孩子的小手指指着書本上的物體,給孩子說這是什麼。對孩子多重複幾遍簡單的詞彙,讓孩子對家長的話産生興趣,集中注意力聽,那麼他們會記得更牢,時間久了,便有了想要說出來的意識。
辣媽語錄:
孩子語言發育的黃金期是1-3歲。
在這個時期,家長多跟孩子交流互動,讓他們能夠多接觸繪本、多聽、多說、多講,刺激語言的發育,那麼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會相應的有所提升,對于以後的思考速度、理解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
家長們,你家孩子是幾個月的時候會叫爸爸媽媽的呢?
(圖片源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