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娃,葫蘆娃 ,一根藤上七朵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叮叮當當咚咚當當,葫蘆娃,叮叮當當咚咚當當,本領大,啦啦啦啦,葫蘆娃,葫蘆娃,本領大……”
看到歌詞,耳邊已經環繞着《葫蘆娃》(又名《葫蘆兄弟》)主題曲的旋律,你知道《葫蘆娃》是一部原創的系列剪紙動畫片嗎?你能想象得到這麼生動的動畫竟然是由一張張剪紙組成的嗎?你知道這一部剪紙動畫的制作過程嗎?快來了解下吧!
葫蘆娃的制作
提到中國動畫史,繞不開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57年4月正式建廠,設動畫、木偶2個制片部門,1958年後拓展了剪紙制片部門。生産的動畫片占全國美術片産量80%以上,在國際上,也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美術片的風格。
那個時期,堪稱中國初代動畫創作的黃金時期,創作人的心中隻有一件事,如何提高自己的作品質量。一群隻想着做好動畫的藝術家,締造了一個時代神話。執導剪紙動畫片《葫蘆娃》的周克勤爺爺,就是締造神話的人之一。
《葫蘆娃》導演之一:周克勤
當時的中國,提出了創新變革的口号,剪紙片也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一方面,從成本角度來說,剪紙的成本比傳統動畫,木偶動畫都低。另一方面,周爺爺認為,剪紙片能“更好地表現中國的民間特色,比動畫片強。”
而周爺爺執導的《葫蘆娃》,對美影廠來說是一個巨片,也是一個新的探索。在葫蘆娃之前,美影廠拍的剪紙片,基本上都是20分鐘以内的短片。葫蘆娃是第一部用剪紙形式表現的系列片,拍了13集,長度達到了130分鐘。“想都不敢想用剪紙片拍這麼長的片子。”周爺爺說。但,他們還是完成了。1986年《葫蘆娃》一經播出,便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經典。這部中國獨創,是每一位參與者傾注全力的心血之作。
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2019》向我們展示了剪紙動畫片《葫蘆娃》幕後的制作故事,《葫蘆娃》每集僅僅七萬的預算,五十多人在兩年時間完成。《葫蘆娃》的制作分4個步驟,分别是畫分鏡頭腳本、制作動畫人物、動作設計、拍攝。
01.畫分鏡頭腳本
短短的130分鐘,背後是難以想象的艱辛。分鏡頭,用來描繪角色的動作、對白,一段對話,幾秒時間,鏡頭長短全看導演手中的秒表。一筆一劃,一點一滴,勾勒出了一個個動作,一個個人物形象,一個個經典場面。
02.制作動畫人物
七個葫蘆,每個都有不同的本領,還有各種各樣的表情頭,有生氣的表情,有笑的表情等等,每一個葫蘆娃都要畫十幾種或者更多的表情頭。這對于手工制作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來畫、拼接每一個動畫形象。
03.動作設計
動畫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是一舉一動都是從真實的生活中來。動作設計沈如東說:“我們有時候會在窗台上,就觀察每個人的走路的姿勢都不一樣,我們就會去模仿,某人是啥樣的。”
《葫蘆娃》動作設計:沈如東
04.拍攝
現在的動畫制作,已經很難想象純手工年代的複雜。登高爬低的攝影機,一秒24格的畫面,動作和背景層的每次變化,再微小都要做好标記,稍有差池就要重新來過。
七個葫蘆娃、蠍子精、蛇精……那些用五彩剪紙渲染的鮮明動畫形象,都印刻在了“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當中。很多人認為,《葫蘆娃》是一部很長的作品,長得好像陪伴了整個童年,很少有人知道,它隻有短短13集,也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中國剪紙動畫的代表作之一。
2019年2月,平均年齡82歲的老藝術家們,以他們的耄耋之軀,還在不斷關心美影動畫,剪紙片等影片的創作。那個時代終将過去,締造神話的人,有些已經永遠離開。但留下來的經典,會在人們的記憶裡,永不磨滅。曾經貫穿于他們一生的信念,在如今,也從未動搖——用專屬于我們的傳統技藝,承載真正的中國故事。這也是時代和曆史賦予手藝人的使命,是當代中國動畫人回望曆史時的燈塔,清晰地指向着要走的路。
在過去的歲月,手藝是曆史、是根;在如今的潮流裡,手藝是生機,是即将續寫的下一段傳奇。塵封的膠卷,投映出一個漸漸遠去的動畫時代,但剪紙動畫承載的文化自信和獨立依然可貴,向經典緻敬。
(部分文字來源:騰訊網了不起頻道;圖片、視頻來源:百度,優酷截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