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就是實力?一般來說,人的性格大緻可分為兩類:,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細心就是實力?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般來說,人的性格大緻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細緻周密,一絲不苟,趨于内向,
另一類、是豪爽大膽,熱情奔放,趨于外向。
然而就像織布需要經線和緯線一樣,事業成功同樣需要這兩種性格兼而有之。為此稻盛先生将兼備大膽與細心作為一條哲學。他強調大膽與細心這兩者看起來相互矛盾,但這兩個極端必須同時具備才能把工作做得完美。
因為大膽就能夠有力的推動事業向前發展,因為細心就能防止因疏漏而崩盤的現象。
稻盛先生還舉了一個例子,想想大家看過的武俠劇,當劍客高手登場後,他們往往表現的漫不經心,甚至醉醺醺的樣子。但對背後偷襲的敵人卻十分的警惕。
敵人來襲,拔劍向後一擊就中,高手豪爽的外表之下,深藏着分毫不差的警覺的神經,那麼大膽和細心的本質是什麼呢?作為普通人,如何兼備這兩種美德,做好工作成就卓越呢?今天的内容我們分三個部分與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那些深深觸動稻盛先生大膽又細心認知的故事。
第二部分、既大膽又細心的本質是什麼?
第三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兼備大膽與細心,成就卓越。
我們來看第一部分。稻盛先生常常提及日本冒險家大玚滿郎的故事。大玚先生是全世界第一位徒步橫穿南北極的人。從44歲開始,他曾三次試圖單人徒步橫跨北冰洋,但都在沒有到達北極點的時候就不得不停止行動。為此,他還凍掉了兩個手指和全部的腳趾。
但他并不灰心,1997年再次向目标沖擊。途中,他曆盡了千辛萬苦,曆時122天,行程1730公裡之後,終于穿越了北極點,成為單人徒步橫跨北冰洋的第一人。
當時,因為京瓷為大玚先生穿越南北極冒險旅行提供了産品贊助。為了表示感謝,大玚先生專門拜訪了稻盛先生,兩人一見面,稻盛先生開口就贊揚大玚先生冒險克難的勇氣。他說:大玚先生,您太厲害了!徒步穿越南北極是最勇敢的人。
聽到稻盛先生的誇贊,大玚先生卻露出了尴尬的神色,并立即否定說:不,我并沒有那麼神勇。
同仁們,相信我們都會認為大玚先生是在謙虛了,這樣就不算勇敢怎樣才算呢?事實恰恰相反,大玚先生說:其實我是一個膽小怕死的人,正因為膽怯,我就不能不做細心周到的準備,
恐怕這才是我成功的原因。如果冒險家一味大膽,我認為那就是他直接的死因。
聽到這番話,稻盛先生被颠覆又被震撼,這讓他深刻感悟到,不管什麼事業能成為成功者,必然與衆不同。因為他們手中握有真理。缺乏以小心、謹慎、周密為基礎的所謂勇氣,不過是蠻勇而已。
這也是一代冒險家大玚先生想要說出的真理。換而言之,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大膽與細心兼備的。
接下來,稻盛先生又講到其實在自己身上的确也有膽大和心細這兩方面的性格。但是他曾一度為此煩惱,感覺膽大和心細難以高位平衡,還自相矛盾。上次那麼膽大的自己和此刻如此膽小的自己,究竟哪個才是真的呢?
平時性格溫潤,對部下關懷體貼,有時卻會毅然做出諸葛亮揮淚斬馬谡之曲,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稻盛先生的心中往往有兩個聲音:一個聲音是部下的确犯了錯誤,但也不至于解雇;另一個聲音是,雖然這個錯誤看似不大,但如果置之不理,就會殃及整個組織。
一個是得饒人處且饒人的自己,一個是嚴懲不貸,絕不手軟的自己。有時稻盛先生也不知道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
就在迷茫中,美國知名作家的一句名言給了他啟示:一流知性之人,同時擁有兩種互相對立的思維方式,卻能使其各自正常發揮作用。
該大膽是大膽,該細心是細心。換言之,必須讓兩種對立的思維方式各司其職,正常運作。就是這句名言稻盛先生說,心裡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終于明白了擁有相互對立的性格特征,原來并不是一種自相矛盾。
同仁們,正如冒險家大玚先生的生命經驗,若想成功,一定是大膽與細心兼備。同時,又如美國作家的名言,一流知性之人同時擁有兩種互相對立的思維方式,卻能使其各自正常發揮作用。
那麼大膽與細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接下來我們講第二部分内容,大膽又細心的本質。大膽和細心,其實是兩種。陽明先生的一位弟子講,即便是認真學習,切實用功,其中一種德也需要十年時間。也就是說,大膽和細心,若是要達至稻盛先生講的兩個極緻,那麼大體需要20年的時間,這還是在認真學習的情況下。
那麼,有沒有更快的路徑呢?我們繼續往深處剖析。德的根本上是道,道是格局和境界。格局越大的人,膽子就越大;境界越高的人心一定越細。也就是說提升格局境界,大膽和細心自然就兼備了。同時,稻盛先生所講的大膽與細心的高位平衡,本質就是中庸之道,不偏為之中,不倚為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也就是說,中庸之道是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中正平和,契理契機的待人接物。也就是說,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該大膽就大膽,該細心就細心,這就是中庸之道。所以,一個人的道行足夠高,格局境界足夠高,相應的大膽和細心,這樣的品德自然就越高。同時可進可退,可大可小,不偏不倚。
然而事實上,人的格局境界終其一生也很難上升一個台階,達至中庸之道也就更難了。因而孔子也常常感慨:天下國家可君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下國家都是可以平定的,高官厚祿都是可以辭退的,甚至刀山火海都是可以走過的,但是中庸卻是不可能的。我們由此可見,道是極其難以提升的,中庸之道,就是難以達至的境界。
那麼作為普通人,有沒有一條成長之路呢?有沒有一條提升道行的道路呢?有的,我們繼續來看,德的根本是道,道的源泉是心,在心上努力,開發心中寶藏,道自然提升,德也随之提升。如何在心上用功,開發心中寶藏,提升道行呢?
我們先講一段陽明先生與弟子的對話。在傳習錄裡,弟子陸澄曾向陽明先生請教中庸之道。先生說:自诩自心體認出來,非言語所能谕,中隻是天理。若從學者問千裡,何以為之中?先生回答:無所偏倚。陸澄又問:無所偏倚,是何等氣象?
先生說:如明鏡然,全體瑩徹,略無纖塵染着。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項上,方見得偏倚;若未發時,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即是天理。陽明先生龍場悟道有實證到:心即理、良知即是天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所謂中庸之道,原本就在我們心裡,聖賢不多一分,百姓也不少一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我們與聖人的差别在哪裡呢?差别就在聖人的良知無所染濁,而我們普通人的良知被不明和貪欲所染濁。明白了本質,我們就知道了人生成長之路,那就是去除心上的不明和貪欲。每去得一分不明和貪欲,就複得一分天理,也複得一分中庸之道。大膽和細心,這樣助力我們工作卓有成效的美德,以及更多的美德就自然擁有。這就是心道德事四部曲的奧妙。
下面我們來看第三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兼備大膽與細心,助力自己的事業成長呢?稻盛先生講了兩套方案,我們總結如下:
第一、借助團隊的力量。稻盛先生說,大膽和細心兩種力量都要達至極端,才能成就完美。一般而言每個人都是有所偏頗的,那麼團隊的意義就在這裡。
這就告訴我們,真的要拿着放大鏡看夥伴的優點,每位夥伴都有各自的優勢,沒有完美的個人,但有完美的團隊,大家相互扶持,共同前行。
第二、成長自己才是根本之法。稻盛先生接着說,完美搭檔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長自己本事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一般而言,作為普通人關于大膽和細心,我們常常會遇到兩種情況,一種是大膽不細心,做大易崩盤。第二種是不大膽,但細心容易嵌入小事,事業做不大。
我們看第一種大膽不細心,做大易崩盤。不細心,是境界不夠高。從心上來講,就是明心不夠,對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人生重大真理體證有限。
一位同仁講過,年輕時他做過很多的項目,但都是無疾而終,事業開創期他都是敢想敢幹。但到了具體落地執行的時候,偷懶少付出,多收獲的心就出來了,接着就是忽心怠心。最後因為關鍵細節的疏漏,導緻了滿盤皆輸。而相比他的一位同事,幹什麼成什麼,因為同事幹什麼都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同仁們,人生重大的真理就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乃至一個念頭,都是有回報的。君子深明此理,因為做事都是戰戰兢兢,不敢有一絲的水分和怠慢。所以就因為心上對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這樣的真理不相信,才會形成了粗心這種不好的品德,我們引以為戒,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第二種不大膽,但細心,容易陷入小事,結果也做不大。不大膽回到心上來還是不明,是對陽明先生告訴我們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這一人生本質的不明白、不相信。我們學習稻盛哲學,稻盛先生也一直告訴我們,相信人類無限的可能,每個人都可以成就無限的事業。對于這一哲學,我們下周将為大家詳細的呈現,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
總結今天的要點:
第一、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大膽與細心兼備的。
第二、大膽與細心的高位平衡,本質就是中庸之道。大膽和細心是兩種德,德的根本是道,道的源泉是心,中庸之道原本就在每個人的心裡。在心上下功夫,去除不明和貪欲,恢複良知的本然面貌。那麼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該大膽就大膽,該細心就細心。
第三、兼備大膽和細心的方法:
一是、借助團隊的力量,拿着放大鏡看團隊優點,彌補自己的短闆,優勢互補。
二是、不斷去除自己心上的不明和貪欲。對于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明白和體證越深就越細心,對心中無盡寶藏的相信程度越深,膽子就越大,事業就越開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