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人類身體構造的核心器官,也是我們人類進化過程中與猿類區分開來的重要标志,還是我們人類成為高等智慧生物的殺手锏。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吃飯睡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離不開大腦的指揮和控制。如果大腦故障或沉眠,人類将會變成一具沒有“靈魂”,沒有意識地行屍走肉。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人類憑借着智慧發明了各種各樣的電子産品,使我們的生活環境進入了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時代。在嚴重依賴電子産品的如今社會,人腦在高度運算精确發達的電腦面前都顯得有些無用。法狗機器人與國際頂級圍棋大師的博弈過程之中,阿爾法狗的獲勝無疑是智能機械對于人類智慧的一次挑釁,印證了那句:“人類一敗塗地”。
在許多科幻作品之中,甚至能常常出現機械人統治人類的局面。這不禁加劇了人們對于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智能機械的焦慮感。難道,人類大腦在智能電腦面前真的沒有可比性嗎?
可能一直以來大家都嚴重低估了人類大腦的潛力。智能電腦之所以能夠進行如此複雜高強度的運算,離不開存儲量驚人的内存硬盤,而人腦,其實比死闆的内存硬盤更有潛力。那麼,人類的大腦相當于多少TB的内存呢?
人腦相當于多少TB的内存?
我們先來看一下智能電子計算機賴以生存的硬盤内存,對于這些“電子怪物”來說,内存就好比我們人類大腦的“記憶庫”,掌管着運算數據的儲存和管理,以輔助CPU的運算。内存性能的強弱将直接影響到計算機的整體發揮水平。因此,我們也常常将人類的大腦與計算機的内存作比較。
内存條常常由芯片電路闆和金手指組成,在經過多代曆史更叠升級之後,内存條已經以各種形态存在于我們的智能生活之中,為我們人類而服務。科學家在對小白鼠的大腦進行研究和實驗過後,發現小白鼠大腦之中的13個神經元結構所占用的數據就高達1TB的内存。
而一個正常成年人的大腦具有一千億個神經元,由此推算,人腦的内存容量約為七十七億TB。這個數據對于電子計算機來說和天文數字無異,目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所用到的電子産品,其内存最多也不過一個TB。所以,人腦的儲存能力其實遠超于電子計算機的存儲量。而且,人腦的運算空間和運算能力更為靈活,所以,人腦才具有計算機永遠無法企及的優勢和能力——情感。
那麼,為什麼在人腦和計算機的博弈之中,人類卻常常敗下陣來呢?
這是因為人腦每天要處理和儲存的信息太過龐大,為了保持運算的穩定性,每隔一段時間,人腦就會定期清除記憶庫裡一些不重要或者不頻繁的信息。
如果不對記憶庫裡的細節加以遺忘和淡化,那麼人們就很容易沉溺在這些不必要的記憶和情感之中,甚至會影響到人的正常生活與思維情緒,導緻人很難走出悲傷或恐怖的負面回憶或心理陰影,進而出現一些心理障礙。所以,遺忘也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之一,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自我适應的結果。
而計算機之所以不需要“遺忘”,正是因為它不具有人類大腦那樣複雜的情感,不會受到情感的幹擾,始終按照人們給它規定的程序和代碼進行運作,随時随地地取用和調動内存裡的信息完成工作就可以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之所以發明電子計算機,或許也就是輔助和強化大腦“理性”的那部分運算,從而避免“情感”對于運算的幹擾,提高效率。以目前的智能化情況來看,人類确實也做到了。
人腦開發的可能性
如果說計算機的運行依靠的是“物理”,那人腦的運行就是玄學而奇妙的化學反應産生的“魔法”。
我們人類那顆沉甸甸的大腦,對人體的控制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一顆人腦約占成年人體重的百分之二,但它需要使用的氧氣占全身的四分之一;在它的表面,布滿了來來回回彎彎曲曲的許多溝壑,這些溝壑如果全部展開,有二十二平方米左右的面積,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盡管是人體十分重要的器官,但是人腦卻沒有感受疼痛的機制,于是,人體進化出了極其頑強堅硬的頭蓋骨來對它進行保護。在人腦之中,大約擁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如果把這些神經細胞排成長線,長度将達到一千公裡;
在這些神經細胞裡,神經沖動傳導速度最快的有四百多公裡每小時。每一秒鐘,人腦内都會産生十萬種不同的化學反應,每天可處理八千多萬條信息,其記憶貯存的能力是所有電子計算機都不能比的。
然而,目前人類大腦開發并有效使用的能力隻有百分之十,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仍待開發。在科幻電影《超體》之中,人類的大腦被開發到百分之十以上,其大腦性能将會出現質的飛躍,甚至能夠跨越時空的局限,洞察宇宙的真理。
當然,科幻作品肯定是有一定文學加工的成分。人腦如果開發百分之百,究竟會出現什麼,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是,人腦以其獨特的可塑性,還是讓我們看到了被開發的希望。
據研究發現,有一些盲人能通過訓練用嘴發出類似于聲波作用的聲音,通過傳回來的回聲來判斷周圍物體的位置大小,形狀和質地。這可能是大腦在喪失視覺功能之後開發出的獨特能力。由此,我們不妨大膽推測一下,如果人類大腦的開發再多一點,一個具備正常功能的人類,或許也能擁有“順風耳”“千裡眼”的能力呢?
其實,在上個世紀末,出現過許許多多擁有“特異功能”的人,他們大多數都擁有手指識字,耳朵聽字或者隔空識字的特殊能力。往往不需要借助視覺就能夠感知寫在紙上的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這其中,雖然一部分人是靠作弊,但一部分人确是“真材實料”的。
于是,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具有“特異功能”的人大腦潛能開發得較多。其關鍵似乎與人腦之中被稱為“第三隻眼”的松果體有關,德國科學家笛卡兒甚至認為松果體是“靈魂所在之地”;有研究表明,人的“第六感”似乎也與之有所關聯。所以,目前執着于開發大腦潛能的人們,通常會對人腦中的松果體展開研究。
未來人類會走向“半機械化”嗎?
雖然人腦還有極大的開發潛力,但這條路對于人類來說似乎還需要漫長的進化才能實現。人類也逐漸意識到自身血肉軀殼的脆弱性——衰老、疾病和死亡都在威脅着人類的存亡。在科技逐漸發展的現代,一些人們不禁提出一些能實現“快速進化”的觀點:讓人類走向“半機械化”,得以永生。
在人類“半機械化”的設計之中,一種是以機械器官和機械軀幹來替換和改造人類自身受損或衰老的軀幹器官,以延長人的壽命,提高人的軀幹性能;另一種則是在人腦之中安裝芯片和接口,将人腦和計算機連接在一起,把人的意識與計算機網絡互通,以人腦來控制計算機,達到用腦力操控環境并用意識進行溝通的目的,就算是人體死後,意識還能繼續存在于計算機世界裡。
這種解決方案雖然駭人聽聞,但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将人腦和意識的獨特性、優勢保存下來并連接到作為輔助工具的計算機網絡上“共生”,而脆弱的人體就能成為可替換之物,用機械進行更新叠代,就能避免疾病、衰老、死亡的威脅了。
目前,以馬斯克為首的智能巨頭都在對“腦機接口”進行研究,目前主要用來治療一些退行性的腦部疾病,以及幫助癱患者表達意識。與此同時,“外接機械骨骼”的研究也卓有成效,目前除了在軍用領域提升步兵作戰和負載能力,在日常生活之中也用于幫助殘疾人戰立行走。
雖然這些科技的應用還隻存在于小部分領域,但以如今的科技發展速度,也許在本世紀末,這些科技就能正式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從而慢慢實現人類的“半機械化”。
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半機械化”似乎難以想象和接受,但是人的觀念是具有時代局限性的;就如同上世紀的人們聽到“你可以随時随地與天涯海角的人同時聊天”一樣可笑,但是到如今的互聯網信息化時代,這已經算不得什麼稀奇的事情。
所以,“半機械化”極有可能是人類未來的進化發展趨勢,但它也隻能算是進化的一個過渡階段,因為智能機械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而未來人類真正的發展,還是得靠人類對于大腦本身潛力的開發和運用,才能實現“升維進化”。
總結
雖然人類常常擔心自己親手打造的智能計算機會“叛變”,但事實上,這種可能性微乎及微。我們人腦所具有的複雜程度和無限潛能是人類本身都難以掌握的,更别提人類一手打造出來的、了如指掌的電子計算機。
在人類與電子計算機日益融合的大環境裡,人類也不能對人工智能和虛拟化世界掉以輕心,人類可以利用它們實現自我進化和對大腦潛力的開發,但是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要讓人類文明和自我意識也完全被信息化時代所湮沒。否則,人類将不再是電子信息計算機的主人,而将成為它的奴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