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9月14日電 題:讓“最後一方淨土”更“淨”——奮力繪就美麗西藏的幸福畫卷
新華社記者 熊豐、劉洪明
9月的雪域高原,藍天白雲下格桑花争豔,青青牧場上酥油茶飄香,雅魯藏布江滋養生靈,巍峨雪山下森林茂密,一幅美麗西藏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在生态保護與建設課題上啃“硬骨頭”、下“大功夫”,遵循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生态的和諧統一,确保了西藏仍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閃耀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
林進沙退煥新顔——紮實築牢生态安全屏障
沿着奔騰的雅魯藏布江,來到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的艾瑪鄉。在藏語中,“艾瑪”的意思是“好大一片地”,而艾瑪鄉卻土地貧瘠、沙化嚴重,曾經是一片戈壁荒灘。
“以前連草都不長,一刮風全是沙子,上午抹完的桌子下午就可以在上面寫字。”赤列是艾瑪鄉的護林員,他回憶說,過去這裡寸草不生,風一吹,土壤全被吹走了,隻剩下大大小小的石頭塊。
實施南木林生态示範區建設以來,當地共植樹造林15.1萬畝,人工種草4萬畝,防沙治沙和封山育林18萬畝。經過多年治沙鏖戰,長期肆虐的風沙低下了頭,曾經的不毛之地,已是一條長達383公裡的綠色長廊。
作為中國乃至南亞、東南亞重要的“江河源”和“生态源”,維護我國氣候穩定、保障國家淡水資源安全、保持生物多樣性,西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高原生态環境十分脆弱,特别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生态環境保護任務十分艱巨。
構築生态安全屏障,是黨中央明确西藏的戰略定位;确保生态環境良好,是黨中央賦予西藏的光榮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始終高度重視生态環境建設,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嚴控污染,紮牢築實我國的生态安全屏障。正在規劃編制總投資300億元的“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包括雅魯藏布江、怒江、拉薩河、年楚河、雅砻河、獅泉河的造林綠化,建設期為2014年至2030年。這是截至目前除青藏鐵路外西藏投資最大的工程。
國務院專門批準實施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規劃實施九年來,864萬公頃土地退牧還草,17萬公頃防護林拔地而起,35萬公頃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23.6萬座農村沼氣帶來清潔能源……
謀長久固根本——以最嚴格的制度守護生态
西藏生态環境極其脆弱,一旦破壞,難以恢複。生态環境保護是西藏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線、紅線、高壓線。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趟出一條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環保之路。
保護生态要謀長久之策,必須行固本之舉。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陸續發布實施,生态環境保護架構了法制體系,為西藏紮實推進生态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2013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考核辦法(試行)》,明确了綠色指揮棒引領,将生态環境保護作為權重最大的核心指标之一,對全區74個縣(區)政府進行政績考核。
——2013年,西藏通過《西藏自治區礦産資源勘查開發監督管理辦法》。嚴格執行自治區人民政府“一支筆”審批制度,嚴厲打擊亂采盜挖、以探代采、無證探采等違法違規行為。
——2017年,西藏出台實施《西藏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及《西藏自治區黨政領導幹部生态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标志着西藏環保工作由“督企”向“督政”轉變。
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西藏久久為功。最堅決的态度、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一項項制度法規嚴防污染進入雪域高原。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和項目零審批、零引進。
“2013年以來,西藏先後對40萬噸落後産能予以淘汰,對113萬噸水泥落後生産線予以關停。”西藏自治區工信廳廳長徐飛說,“到目前為止,西藏未引進一家化工、冶煉、煉焦、造紙等重污染企業。”
如今,西藏水、氣、土壤及生态環境質量均保持在良好狀态。雅魯藏布江、納木錯湖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一類或二類水域标準。大氣環境質量保持自然本底,拉薩等主要城鎮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均在90%以上。
呵護“最後一方淨土”——讓美麗西藏惠及各族群衆
在素有“西藏江南”之稱的林芝,今年3月,投資35億元的魯朗國際旅遊小鎮正式對外運營。依托優美的生态環境,鄉村成了景區、農牧民成了旅遊從業者、土特産品成了旅遊商品。
在距離魯朗小鎮1公裡的羅布村,全村80戶人家,目前已經開辦家庭旅館49家,床位近1000張,農牧民們100%吃上了生态旅遊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作為全國唯一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西藏扶貧任務十分艱巨。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把生态補償脫貧作為一項重要的脫貧手段,通過安排護林、護草、護水等公益性生态保護崗位,讓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農村低保人口以及低收入農牧民,通過勞動實現有尊嚴的脫貧。一年來,西藏已統籌安排涉農資金33.6億元用于生态崗位補助,累計提供崗位112萬個。
青藏高原,最大的價值在生态,最大的責任在生态,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态。
西藏清潔可再生能源可開發量約為10億千瓦,約占目前全國電力總裝機的三分之二。西藏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1.74億千瓦,居全國首位;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約7億千瓦,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地熱資源位居全國前列。
西藏自治區環保廳廳長羅傑介紹,目前西藏38.5萬千瓦裝機容量所發電的環境效益可每年減少21萬噸标煤消耗、減排55萬噸二氧化碳、2426噸二氧化氮、2333噸二氧化硫,對于遏制全球變暖有重大意義。
随着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西藏12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好:藏羚羊由原來的6萬隻上升至2014年的20萬隻,野牦牛增至2萬餘頭,黑頸鶴由原來的2000隻增長至8000餘隻,西藏馬鹿總數突破1000隻,滇金絲猴的數量擴大至700多隻……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将深化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态、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的認識,為進一步做好青藏高原生态保護提供依據。
今天的西藏,環保理念在各族群衆心中無比堅定、法律制度不斷完善并得到嚴格執行、生态經濟助力脫貧發展煥發出巨大潛能……江河、森林、草原、濕地、野生動植物等等,山水林田湖相互依賴的自然生态系統和諧共生。美麗西藏的幸福畫卷,在西藏各族群衆的奮力描繪下愈加多彩絢爛。
點擊查看專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