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用青春譜寫鄉村教育美麗篇章手抄報

用青春譜寫鄉村教育美麗篇章手抄報

時尚 更新时间:2025-02-04 06:49:26

用青春譜寫鄉村教育美麗篇章手抄報(用青春譜寫鄉村教育美麗篇章)1

郭文豔在和孩子們做遊戲。資料圖片

她是2021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她是全國第一所幼兒園附屬鄉村社區大學的創辦者。

她是位于太行山區的河南省輝縣市西平羅鄉中心幼兒園園長。

她就是郭文豔。

從城鎮到鄉村走出别樣教育人生路

2002年,20歲的郭文豔從師範學校畢業,先後在幼兒園和小學做了兩年教師。

結婚後,等到有了孩子,郭文豔也做起了全職太太。後來兒子要上幼兒園了,她也不願意一個人在家待着,便報名參加了輝縣市教育局組織的招教考試。“成績竟然還不錯,第一名,考上了市第二幼兒園的教師崗位。”從師範畢業到結婚生孩子,離開幾年之後,終于又要回到熟悉的校園了,郭文豔有些激動。這一年,她30歲。

郭文豔所在的輝縣就像是挂在山上的,2000平方公裡總面積,其中山地就有1007平方公裡。“盤上”是輝縣人對北部山區盆地鄉鎮的泛稱。其實,這個盆地名叫侯兆川,因其四周山巒疊嶂、中間是地勢平坦的平原而得名。

偏僻的地理位置、落後的經濟條件,造成了生源流失、師資短缺等一系列難題,一些家長不計代價,甚至舉家外遷,也要将孩子送到山外讀書。為了給當地老百姓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2012年,輝縣市在西平羅鄉成立了侯兆川教育文化中心(簡稱“川中”),建有幼兒園、小學和初中,當地人習慣把西平羅鄉中心幼兒園叫作川中幼兒園。

有了學校還要有教師,教師優先從城裡調,可誰會願意放棄城裡的優越條件去山區呢?

郭文豔當時的園長張青娥,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情懷的基層教育人,即便身患重病,依然主動請纓到山區任職。

“找我談話的時候,張園長已經是癌症中晚期,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地要去川中。”郭文豔說,“張園長真的很讓我感動!我也想成為她那樣的人。我早就想好了,隻要她提出來讓我跟她去川中,我馬上就答應……”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郭文豔,對農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沒有猶豫,沒有彷徨,她跟着園長張青娥,背起行囊,來到了位于大山深處的川中幼兒園。

3年之後,年僅47歲的張青娥永遠地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川中幼兒園園長的接力棒,自此傳到了郭文豔手中。

為了孩子們,她挑起了前輩的重擔。

為了鄉親們,她選擇了别樣的教育人生路。

12下一頁 12下一頁

在實踐中探尋教育真谛

還記得2019年6月,第一次走進川中幼兒園,記者便被眼前郁郁蔥蔥的植物、環境幽雅的教室、取材于山間田野的工藝品,還有眼睛放光的孩子所吸引,不禁有些疑惑:“這哪裡像偏遠山村的幼兒園?”

“當初可不是這樣!”盡管時隔多年,但回憶起創辦時的情景,郭文豔依然動情,幾欲落淚:“沒電沒水、沒桌椅、沒大門、沒廁所,早上洗臉要端着臉盆,到很遠的工地上去接水……我們這些老師跟張園長一起,在四壁空空的教室裡,汗流浃背地白手起家。”

後來,為了籌建課程需要的生态種植園,郭文豔成了一個“不坐辦公室”的園長。那段時間,她淩晨5點便開始工作,中午稍作休息接着幹,一直幹到天黑,一天兩頭見星星。盛夏陽光刺眼、天氣炎熱,隻見她赤腳揮鋤,彎腰拔草、撒化肥,手上腳上都是泥。稍微有些空閑時間,她顧不上休息,就跑到班上給孩子上課。

有人到幼兒園找她,問園長辦公室在哪裡。教師們都會說:“園長的辦公室好找,但是園長不好找。因為我們園長幾乎從來不坐辦公室。”

生活的艱苦尚可以接受,可面對教育理念落後、辦學資源緊缺、教具學具匮乏等狀況,郭文豔犯了難:如何因地制宜開設課程?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一切從頭開始,需要怎麼做?郭文豔想到了我國學前教育的開創者陳鶴琴。“對于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我們不能簡單照搬,要進行本土化的創新落地。”在此理念引領下,川中幼兒園遵循規律、回歸樸素,構建起了适合幼兒發展的生态教育園本課程體系,緻力于培養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自主自由的社會公民。

“與城市幼兒園相比,鄉村幼兒園雖然缺乏現成可用的資源,但是山間田野、河道密林随處可見的農作物、樹葉,農耕技術、四季變化等,都是孩子體驗、學習、成長的獨特而優質的課程資源。”郭文豔說。

一片片原本枯黃的玉米皮,在孩子們的手中變成了拖鞋、靠墊、盛開的花朵等,這是“玉米皮”課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用野菊花、枯樹枝、廢舊紙箱、玻璃瓶等進行各具特色的花藝創作,這是“插花”課程。這些“自然課程”提升着孩子們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這是屬于山裡孩子的課堂。

這是屬于鄉村教育的創造。

創辦社區大學助力鄉村振興

“孩子在幼兒園好不容易培養起的良好習慣,一回家、一放假,就一下子回到‘解放前’。長此以往,将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郭文豔對記者說,家園共育也有了一個大前提——要想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家長;隻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為把家長引領到科學教育孩子的大軍中來,郭文豔請專家開展育兒知識專題講座,并定期帶領教師進行全員家訪活動,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家庭情況,幫助家長學習科學育兒知識。但這些,往往都是治标不治本。

為了徹底改變家長的思想意識,2014年,經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孫慶忠指導,郭文豔為家園共育換了一個新思路——她帶領幼教團隊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以幼兒園為依托的鄉村社區大學——川中社區大學。川中社大被定義為“不是家長學校,不是農民技術學校,是成人終身學習的公民學校”。

“川中社大每年都有發展,每年都有新的規劃,創新和發展的道路沒有盡頭,我們不敢停歇。”郭文豔說,“川中社大是平民教育,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生活在鄉村裡的人,那麼就需要我們走進鄉村,在教學方法和課堂形式上都與老百姓近一些、再近一些,真正實現平民教育的價值。”

就這樣,在郭文豔的帶領下,川中社大又進行了一次新的嘗試和突破——在西平羅村和兆村創辦鄉村學堂。

如今川中社大的課程,也從最初的4門增加到24門,更加科學,也更接地氣:育兒知識、衛生保健等課程提高學員的生活認知水平;美術創作與欣賞、非洲鼓、音樂與欣賞等藝術課程豐富學員的精神生活;侯兆川自然風物與人文景觀、烹饪與家鄉美食等課程貼近學員的日常生活……每次課前,教師還為學員準備了豐富的熱身活動,如遊戲律動、音樂律動等。

郭文豔和她的團隊成員,現在不僅有着川中幼兒園教師、川中社大講師的雙重身份,每個人都還擔任着西平羅鄉一個行政村村委會副主任的職務。“我們想讓村裡的男女老少都走進社大,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讓吵架和搓麻将的聲音變少,讓歌聲和讀書聲變多……”對此,郭文豔越來越有信心。

每次采訪郭文豔,記者腦海裡都會有一句小詩在回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是啊,郭文豔這一路走來,似乎隻做了一件事——獻身鄉村教育,擔當育人使命。而郭文豔一直在做的,并将繼續做下去的,不正是以鄉村教育的綿薄之力來助推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嗎?

鄉村振興需要教育力量的助推和凸顯。

鄉村教育需要郭文豔們的堅守與支撐。(記者 劉肖 《教育時報》記者 龐珂)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