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劉靜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劉靜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2 01:08:51

劉靜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顧業亮非遺傳人的)1

顧業亮

南京市“五個一批”人才

“作為非遺傳承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用秦淮燈彩這個‘小切口’,發揮傳播中國人文之美的‘大作用’,用文化自信留住老手藝,編織新夢想。"——顧業亮

在老南京人眼裡,買一盞花燈親手點亮,才算是過年。

春節前後,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秦淮燈會代表性傳承人顧業亮最忙的時候。

幾根藤條加上幾張紙,經他那雙巧手幾番擺弄做出的花燈,總能讓人眼前一亮。

“時代在變,中國人對‘年味兒’的追求沒有變。秦淮燈彩是南京地區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之一,其中有百姓說不完的故事、割舍不掉的情懷。”顧業亮說,“堅守傳統文化傳承,不斷推陳出新是秦淮燈彩發揚光大的根本所在。”

正是憑借着文化傳承和技術創新這兩樣“法寶”,顧業亮讓南京的這項非遺走出南京,走向世界,在新時代依然光彩照人。

△顧業亮

彰顯文化自信,傳播中國之美

“讓我們歡迎首次參展的南京秦淮燈彩!”

在荷蘭埃因霍溫GLOW燈光節開幕式上,埃因霍溫市長在緻辭中隆重介紹了秦淮燈彩,他非常高興通過這種形式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請進來”。

緻辭後,這位市長和其他觀衆一同走進秦淮燈彩展區,觀賞69朵“向日葵花燈”,在流光溢彩中感受着東方非遺文化的魅力。

劉靜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顧業亮非遺傳人的)2

△GLOW燈光節上的“向日葵花燈”

從經典名畫《向日葵》中汲取靈感,顧業亮攜手梵高後裔、國際知名設計師雨果,用秦淮燈彩的形式讓這朵融合中外文化的花燈“綻放”在埃因霍溫的夜空下。

劉靜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顧業亮非遺傳人的)3

△顧業亮(右)和雨果在一起展示“向日葵花燈”的創意

“中國文化既古老,又充滿活力。”埃因霍溫居民Jan A.G.這樣描述自己的觀看感受。當晚,他跟顧業亮聊了很久:“顧大師告訴我,秦淮燈彩延續上千年,背後有悠久的文化故事,比如荷花燈象征和諧幸福、家庭美滿,兔子燈象征突飛猛進、獨占鳌頭……”

這些年,顧業亮走過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一盞盞南京的燈彩點亮了倫敦泰晤士河、埃及的街道、意大利米蘭世博會……

燈光照亮了外國友人的臉龐,也點亮了南京非遺文化傳承的“燈火”。凝聚五千年智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時空、超越國度,不斷吸引着世人追随的腳步。

2019年,CNN中國區商務副總監Joseph帶着攝影團隊造訪南京。在他們的鏡頭裡,57歲的顧業亮操着一口正宗的南京方言,将秦淮燈彩背後的文化故事娓娓道來。

鏡頭随着顧業亮,走進了他的家、工作室、工廠,以細緻的特寫鏡頭,記錄下這位非遺傳承人制作花燈的過程。

視頻上傳僅一個月,就在海外媒體上創造了超過100萬次的訪問量。

外國粉絲紛紛慨歎 “這些燈籠太美了,超棒的手工藝人”“我真希望去南京,目睹這樣的美景”……

“作為非遺傳承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用秦淮燈彩這個‘小切口’,發揮傳播中國人文之美的‘大作用’,用文化自信留住老手藝,編織新夢想。”顧業亮感慨地說,“小小一盞花燈,承載南京的曆史文化,我希望借由這盞燈,向世界講好南京故事,讓世界領略到我們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

劉靜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顧業亮非遺傳人的)4

△2015年米蘭世博會,顧業亮教外國友人學紮花燈

62道工序背後的52載春秋

秦淮燈彩在國内外“圈粉”,讓顧業亮深切體會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的内涵。

不久前,來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學生李玲克服語言障礙,拜顧業亮為師,學習燈彩制作。

“看到秦淮燈彩的第一眼,就愛上它了!”李玲提着手掌大的“荷花燈”,站在師父顧業亮旁。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這位年輕的姑娘已經能熟練地在骨架上貼花紙了。

紮燈的傳統工藝非常講究,别看這盞小小的荷花燈,它需要62道工序,才能伸展出一片片有着漂亮弧度的葉子,綻放一瓣瓣豐滿的花瓣。成為一個燈彩匠人,不僅要會繪畫、書法、剪紙、紮骨架、浸染等,還需要藝術創造力以及不怕苦的鑽研勁兒。

劉靜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顧業亮非遺傳人的)5

△制作花燈的過程

以荷花燈制作過程中的“壓膜”為例。利用銅絲将紙花瓣定型後,還需要用模具壓模,在染紙上形成一道道均勻、細膩的“筋絡”。這一步驟無法用機械代替,隻能靠手上的功夫。

顧業亮說,做燈彩沒有秘訣,隻有勤學苦練一條路,傳承人要想學好紮燈的全部技藝,至少需要8年時間。

作為“秦淮燈彩”傳承人,顧業亮憑着一股勁頭,一做就是52個年頭。

劉靜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顧業亮非遺傳人的)6

△顧業亮與燈彩相伴走過了52個春秋

1962年,顧業亮出生在南京老門東一帶。當時的老門東聚集着很多紮燈的手藝人,耳濡目染之下,他8歲就開始跟随父親學習紮燈彩。18歲時,他又拜燈彩藝人李桂生先生為師,将名家之長融入燈彩創作中。

因為癡迷燈彩,肯動腦筋,顧業亮的想法多,做燈創意也新。1986年,他制作的一組仙鶴燈在展出時一鳴驚人,被邀請到南京夫子廟工藝彩燈廠做傳授技藝師父。

在當時,燈彩都是民間家庭小作坊紮制,銷售也僅限于春節假期的十幾天時間。

為傳承和發揚紮燈工藝,1993年,顧業亮承包了南京夫子廟工藝彩燈廠,鑽研傳統紮燈工藝的革新之法。

在他的帶領下,團隊不斷摸索實踐,秦淮燈彩的藝術表現手法日漸豐富,形成了聲、光、電、動為一體的現代藝術形式;制作工藝融手繪、剪紙、镂空、光雕、立體造型、卡通等多種技藝于一體;材質拓展到紙、綢、絹、紗、塑料瓶、瓷器、亞克力等等。作為秦淮旅遊的一大特色,他們研制出的便攜式燈彩産品也開始打入國内外市場。

劉靜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顧業亮非遺傳人的)7

△1996年,在南京夫子廟挑選花燈的祖孫倆

1997年,顧業亮選擇自主創業,随着一件件精美的燈彩作品問世,南京市秦淮區業亮燈彩制作中心蜚聲海内外。每年,這裡都有至少一萬件秦淮燈彩搭乘航船,漂洋過海後在世界上的不同地方亮起。

2021年,盡管面對全球疫情挑戰,來自加拿大、意大利、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燈彩訂單仍然源源不斷。

非遺傳承要把“根”紮在年輕人心裡

在南京緻遠外國語小學學生盧鏡好眼中,顧老師的燈彩課特别有意思。一邊聽老師講述燈彩文化,一邊将漂亮的紙小心翼翼地黏在木棍上,這個9歲的女孩子覺得“特别好玩”。

面對非遺,幾乎所有的傳承人都存在一個困惑:自己的手藝如何傳承下去?

“傳承與保護,既是統一的,也是相對的,秦淮燈彩要真正做到薪火傳承,就要把‘根’紮到年輕人心中。”

多年來,顧業亮帶着秦淮燈彩走進了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在學校裡開課,開辦燈彩曆史展覽館、設計館。顧業亮還牽頭成立了南京市秦淮故事燈彩交流中心,通過公益平台讓衆多國家級燈彩傳承人走進大專院校、社區,讓更多人接觸到燈彩文化,體驗制作過程,愛上傳統技藝。

劉靜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顧業亮非遺傳人的)8

△顧業亮與小朋友

如今,顧業亮已經培養了12位傳承人,除了教授技藝之外,他也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學生們領悟如何擔當起傳承人的責任,用年輕人的思維重新诠釋花燈技藝,進行“二次創作”,獨當一面。

“00後”郝世文是顧業亮的徒弟之一。

捧着花了一周時間做出的荷花燈,郝世文的心底升起一種奇妙的感覺:“它就像黑夜裡的一團火苗,溫暖明亮。”在燈光中,他不禁浮想聯翩,“在漫長的曆史中,或許也有人曾經制作出同樣的一盞燈,站在和我同樣的位置點亮它、凝視它,對着它默默許下心願。”這讓他對非遺文化的傳承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這不僅僅是一種燈彩技藝的傳承,更是美好願望的延續、文化的跨時空傳承。”

古以文載道,今以文聚力。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展現獨具魅力的東方智慧。

“我覺得我能把這樣優秀的文化展示給年輕人,是一件特别有意義的事,讓更多人了解秦淮燈彩、愛上秦淮燈彩,也讓我覺得做這件事很值。”顧業亮說。

“90後”的兒子也在顧業亮的熏陶下學習起了紮制燈彩,雖然大學畢業後,他并沒有以此為業,但隻要一有時間,他就“泡”在父親的公司,埋頭鑽研燈彩制作技藝。

在燈彩作品“牛轉乾坤”中,這個年輕人融入了西方的美術繪畫元素,讓傳統的非遺技藝展示出新的魅力。當牛燈旋轉,玲珑剔透,流光溢彩,煞是好看。

作為父親和“前輩”,顧業亮對兒子的創新精神感到欣慰。

“你看,他以畢加索筆下的牛為靈感,轉化成秦淮燈彩,牛燈還能動起來。”顧業亮笑着說,“年輕人都特别喜歡他的作品,第一批做出的幾百盞燈很快一售而空。”

顧業亮還興緻勃勃地分享起兒子的新計劃:“他正着手準備将介紹燈彩技藝的書籍翻譯成多個語言版本,讓燈彩走出國門。”

“做燈彩是個苦活、累活,我們流過汗也流過淚。”回憶起自己與燈彩相伴的時光,顧業亮很是感慨,“但是我一直是用一種近乎‘傻’的精神在堅持,我相信,隻要堅持,咱們的秦淮燈彩就一定會出彩,我們做燈彩的人也一定能出彩。”

*文中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丨張甜甜

編輯丨祁績

美編丨鮮曼青

排版丨王婧

封面攝影丨丁劼

校對丨熊向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