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與科研的區别?作者:張田勘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堅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學素質,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科技創新與科研的區别?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張田勘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堅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學素質。
長期以來,盡管學術和專業領域均認為科普的作用一點不亞于科技創新,但是該觀點一直得不到學界的廣泛認同,可以說,科普工作如今還較為邊緣。現在,《意見》明确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是從政府層面得到了認可。接下來,可以期待科普工作會進一步從觀念推進到行為,再通過成效的顯現,慢慢獲得全社會的認同。
當一種學說被确認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後,就需要推向社會,這時,普及的作用就至關重要。而研究獲得的最新成果隻是一個“點”,需要轉化為“面”,才有實用價值和精神價值。
一方面,具體的科技成果需要通過科學傳播才能為公衆和社會接受,從而産生經濟效益和使用價值,并改善和提升人們的生活,促進社會發展。例如,光纖通信的成果轉化成為互聯網的基石,藍色發光二極管(LED)發明後經過科技創新使得手機成為人們的生活日常。這些,都是科技創新通過科普轉化為全社會所接受和使用的技術産品。
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成果的普及也帶來科學價值的轉換,也即科學精神、文明觀念和理性價值的轉換,這些需要科普的力量。英國植物學家弗朗西斯 達爾文說過,“在科學中,功勞歸于說服世界的那個人,而不是首先想到點子的那個人。”這就是科普的力量——把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究的結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告訴公衆和社會。
科普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内涵還體現在,通過科普,可以提升公衆的科學素養,中國提出,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要達到25%。科學素養,是指認識和理解一定的科學術語和概念的能力,科學推理的基本能力,理解包含科學技術内容在内的公共政策議題的能力。
一個社會具備科學素養的公衆比例越高,社會文明程度也越高。提升公衆的科學素養,需要有良好的方式和有效路徑。首先體現為,有人願做和能做科學普及的工作。因此,《意見》提出要壯大科普人才隊伍,培育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覆蓋廣泛的科普工作隊伍。培養科普隊伍,既要從專業水平和科普能力着手,也要從激勵和制度建設入手。前者可以依托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等對科普專業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以及鼓勵具有文理多學科專業背景的學者、科學作者等投入科普,而且需要合理制定專職科普工作者的工作聘用和酬勞标準,以及職稱評聘标準。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也要體現在科普的效果上,既要沿用過去證明了的有效方式,也要适應新情況和新形勢,以新的方式來進行科普。過去,廣播、電視、報刊、科學場館等是科學傳播的主陣地,現在網絡、微博、微信傳播的科學信息已經占到80%以上,成為新的科普主陣地,視頻也在成為科普的重要平台。因此,廣播、電視、報刊、科學場館的科學傳播要繼續,同時也要利用網絡,通過數字傳播進行更多更好的科普。
隻有當更多的公衆通過網絡和數字媒體以及傳統媒體、科技場館接受科學傳播之時,科普的功效才能顯現,在現實中才能真正實現和體現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張田勘)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