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在各種地方看過這張圖。
這是《别樣的色彩 – 關于生活、藝術、書籍與城市》第13篇的開頭。
作者奧爾罕·帕慕克來自土耳其,是200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圖中這句話太火,作為模因(通過模仿等非遺傳方式傳遞的行為),給網友的創造力提供了素材。
輸入文字,調整格式,p圖覆蓋,你就收獲了“上班”和“健身”變體。
上圖出自豆瓣。聚集在“我的‘躺平’哲學”這個話題下的網友們相信低消費與慢節奏是與周遭抗衡的良方。
讀一下帕慕克的原文,會發現他筆下不情願上學的小孩仿佛在寫每個人。
正如他接受哈佛大學校報專訪時說的:
“The art of the novel is that in writing, you’re talking about yourself while making people believe you’re talking about herself, himself.”
“小說的藝術就在于,寫作的時候寫的是自己,但要讓人覺得是在寫他/她。”
文章開宗明義,上來就說不想上學。小孩子委屈可憐的模樣躍然紙上。
I’m Not Going to School
《我不想去上學了》
I’m not going to school. Because I’m sleepy. I’m cold.
No one likes me at school.
我不想去上學了,因為我太困、太冷了。
學校裡也沒有人喜歡我。
你會覺得學校和外界是兩個世界嗎?作者眼裡是這樣的。校門一關,就仿佛和快樂說再見了。一旦放學,就好像1%電量的手機充上了電,活了。
At school, time just stops.
Everything gets left outside.
Outside the school door.
在學校,時間仿佛靜止不動了,
萬事萬物皆被擋在外面——校門之外。
My room at home, for example.
Also my mother, my father, my toys, and the birds on the balcony.
When I’m at school and I think about them, I want to cry.
I look out the window. In the sky outside, there are clouds.
比如我家的房間,
還有我的母親、父親,我的玩具,陽台上的小鳥。
我在學校的時候,就特别想念他們,想得要哭。
我看着窗外,外面的天空飄着朵朵雲彩。
無論如何,反正不想去上學。每個人都去,作者筆下的小孩兒偏不去,誰勸都沒用。作者站在孩童角度的倔強反問甚至有了鄭淵潔的味道。
I’m not going to school.
When I go to bed at night,
and I think about going to school the next day,
I feel terrible.
I say, “I’m not going to school.”
They say, “How can you say that? Everyone goes to school.”
我不想去上學了。
晚上上床的時候,
一想到第二天要去學校,
我就感到恐懼。
我說:“我不想上學去了。”
家人就會反問:“你怎麼能這麼說呢?每個人都要去上學呢。”
Everyone? So let everyone go, then.
What’s going to happen if I stay home?
I went yesterday, didn’t I?
How about if I don’t go tomorrow,
and then go the day after that?
每個人嗎?那就讓每個人去好了。
我留在家裡又會怎樣呢?
我昨天就去學校了,不是嗎?
那我明天不去,後天再去怎麼樣啊?
不止如此呢,喝奶也是讨厭的事兒。想到上學,奶都變難喝了。有人喜歡他也不行,喜歡我的人我也讨厭——有“憑實力單身”那味兒了。
I’m not going to school, I’m sick.
Can’t you see?
The moment someone says school I feel sick,
I get a stomachache.
I can’t even drink that milk.
I’m not going to drink that milk,
I’m not going to eat anything,
and I’m not going to school either.
I’m so upset. No one likes me.
我不想去上學了,我病了。你看不出來嗎?
隻要有人一說“學校”這個詞,我就感到惡心,
會胃痛,連奶都喝不下。
我不想喝那瓶奶了,我不想吃任何東西,也不想去上學。
我太難過了,沒有人喜歡我。
I don’t want to go to school.
There’s one child who likes me,
he’s the only one who looks at me nicely.
Don’t tell anyone,
but I don’t like that child either.
I just sit down and stay there.
我不想去學校了。
學校裡有個孩子比較喜歡我,
他是惟一目光友善的人。
但不要告訴别人啊,
就連他我也不喜歡。
我坐着不動,
獨自待在那裡。
一句話簡短收束:
Erasers, notebooks, and pens: Feed them to the hens!
橡皮、本子、鋼筆:拿它們去喂雞!
帕慕克還曾說“I think that most of fiction is autobiographical. 我認為大多數小說(虛構)都是自傳性質的。”
《我不想去上學了》裡的這個近乎撒潑打滾的小孩是他自己的影子,在文字裡哭鬧很安全。
搞笑的是,帕慕克可能是不想上學,大文豪托爾斯泰可能是一天都堅持不到——他自個兒日記裡寫了:
Sep 19th 1858: Decided that one must love and work, and that’s it.
1958年9月19日:決定了,應當愛、應當勞動!就這樣。
Sep 20th 1858: Tired. I don't love or work.
1958年9月20日:很累,不想愛,也不想勞動了。
另一位名人胡适,網傳他留學期間牌瘾很大,經常連着幾天打牌,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
但讀過他的《留學日記》就會發現,他每次打牌,當天其實也在學習——或上課,或考試,或讀經典。
不難發現,他多數時候根本就沒打牌,學習更是排得滿滿當當。
小偷一懶不妨礙他們成為偉大的人,你或許也該放松下。
卸下疲憊,輕裝出發。
這裡是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夜聽雙語,我是雙語君。
準時睡覺,晚安。
編輯:李雪晴 左卓
來源:《别樣的色彩 – 關于生活、藝術、書籍與城市》
China Daily精讀計劃來了!
每天20分鐘,
帶你學英語,看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