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詳解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詳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14:25:25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詳解?有人認為《老子》第五十四章很容易理解,而我卻不以為然我認識該章很難,并且從頭到尾,解讀的難度是遞進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詳解?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詳解(道德經第五十四章解讀)1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詳解

有人認為《老子》第五十四章很容易理解,而我卻不以為然。我認識該章很難,并且從頭到尾,解讀的難度是遞進的。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這句話的難讀之處在于:如何将“善建者”要建的“道”和“善抱者”抱持的“德”展開來理解。一個社會不是遵循任何“道”或“德”都可以連續發展并不斷進步的,不然老子也不會要求創建“道”“德”的人是“善建者”了。當然絕大多數讀《老》的聖賢都沒去探究“善建者”要建的以及“善抱者”要抱的是什麼,所以解讀第五十四章的第一句話時也就感到容易了。但無一例外的是,他們得出的各種解讀仍與沒有解讀一樣。我是讀《老》者中最愚魯的一個,所以按步就班地求索過“善建者”要構建的是什麼以及“善抱者”要抱的是什麼。我認為“善建者”要創建的是越來越接近真理的基礎理論、信仰信念、道德倫理、刑典規則、組織機構,等等。“善抱者”一要堅持“善建者”建立起來的東西,二要對“善建者”建立起來的東西進行補充、修正和發展。與解讀《老子》相比,更艱苦卓絕的工作是“善建”過程,往往隻有神一樣的卓越的理論家、政治家才能是“善建者”,并且要經過一代又一代“善建者”的努力才能構建出接近真理的理論基礎和組織基礎來(甚至構建不出來,比如古代中國),“建”不是我有能力置喙的。

2,本章接下來的幾句話是教導世人修德還是立德呢?

第五十四章接下來的幾句(加注釋)如下:

“修(修養;修習,修煉)之身,其德(言論和行為)乃真(真:1,本質,本性,原來的。真實,真誠)。

修之家(春秋時大夫領地叫家,此處應指普通的家庭),其德有餘(多餘,豐足)。

修之鄉(春秋時一萬二千一百戶人家的地域為一鄉,其面積可能相當于今天的一個地級市的大小),其德乃長(1,長處,專長。2,年紀大的,位高的。3,首領,長官)。

修之國(諸侯領地為國,也稱為邦),其德乃夆(夆:音“旁”,豐厚)。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寬廣,廣博。衆多。廣泛。)。”

單從理解上來說,這段話的難度較第一句更大。但古今聖賢們都認為這幾句話很容易理解,所以解讀時大都不會對之進行更深層的思考,解讀結果也就膚淺且不合老子的本意和實際,更沒有什麼說服力和社會價值。

下面摘錄兩段對文中這幾句話的解讀,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善修其身,其品德才能真正優良;善修其家,其品德才會餘蔭子孫;善修其鄉,其品德才會影響久長;善修其邦,其品德才能集衆家之長;而善于修治天下,其品德才會超凡脫俗、博愛高尚。”

這種解讀結果中,把“修其……”簡單地理解為“善修什麼”,過于籠統,讓人不知道怎樣善修,并且“善修……”與後面結果之間也無必然的因果關系。

“把【(道或德)編者加】修煉到一人身上,德表現出來的是純真;修煉到一家,德表現出來的是富餘;修煉到一鄉,德表現出來的是鄰裡相處和睦久遠;修煉到一國,德表現出來的是豐饒;修煉到整個天下,德表現出來的則是自由平等。”這種理解與我所讀範本(大衆文藝版《老子》)大緻相同,都把“道”字或“德”字當成了靈丹妙藥,認為隻要修道或守德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同樣這裡的前句“把‘道’或‘德’修煉到……的地方”,與後句所說結果之間也無必然聯系。比如,如果把奴隸制或資産階級道德修習到自身,那麼我們的品德不會變得純真且優良起來,而會變得更加虛僞、貪婪、無恥、殘忍。

網上還有其他一些解讀,解讀結果甚至差異很大,但有一些共同之處:1,隻要一修習、遵守某種道德,就會得到一種好的結果;2,修習或遵守的道德都籠統而含糊。而我對這幾句話的理解與諸位聖賢之間的分歧很大。我認為老子所說:“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修之天下,其德乃博。”這一段話不是在強調修習、遵守道德的重要性(當然這也非常非常重要),而是在教導世人如何建立道德準則,做一個“善建者”。我的這種理解也比較合乎古文的語法:前句“修之…”中由于有“之”的存在,是沒有獨立性的,它是後句話的主語。我們可以将這幾句話理解為:适合……修習遵守的道德,是……。所以這段話是老子在教導“善建者”如何建立分别适合個人、家庭、地方、邦國和天下的道德準則。這一段話說得是立德的問題。

任何制度和道德,都可以通過國家機器用有為的方法強行推行開來,但強力推行的有些制度及道德不會被絕大多數人由衷地擁護,甚至一些人暗暗地想着要推翻它們。而《老子》中這段話指出的适合個人、家庭、地方和天下遵行的道德,不需要國家機器用暴力方式推行(但需要用國家機器去宣揚和維護),就會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擁護和自覺遵行。這樣的道德準則就需要由“善建者”提出,并由國家機器用平和的方式(宣傳、辯論、協商)推行開來。

3,修之身,其德乃真。

适合一個人修習的道德(修之身),即讓個人由衷地遵守的道德原則(修之身),是有利于個的身體和心理本真(其德乃真)的思維和言行習慣,是有利于個人身體安全、健康成長及個體知識能力增長的行為。我原來認為:道德準則是為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才建立的,在略懂了“修之身,其德乃真”之後,我才知道即使一個人不與他人合作(獨處時),也要遵守有利于自己安全、身心健康以及有利個人成長的道德準則。個人獨處的道德原則是為協調一個人身體各部分之間以及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而設立的。雖然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對有利于自身健康和成長的思想、言行準則不會抵制,但在沒有被約束或提醒的情況下,我們很可能并不知道一些言行的利害關系,而早早地使身心受到傷害,或早早地就形成了不利于身體和知識健康成長的壞習慣。所以,即使是有利于個人修習的道德也要由“善建者”提出來,以幫助每個人的成長。

4,修之家,其德有餘。

從這句話開始的接下來的幾句,可能都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明什麼樣的道德準則适合在家裡、鄉裡、國内或天下推廣;另一層意思是說明什麼樣的人(們)才能将道德準則在家、國、天下推行開來。

春秋時的“家”也指一大夫的統治範圍,我認識此處的“家”僅指普通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統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單位”。古往今來,很少有人提出過适合家庭内部成員遵守的道德準則的特點。老子在此處将之揭示出來:

(1)适合家庭内部成員修習、遵行的(修之家)道德準則的特點(其德)是(乃)能使整個家庭越來越富裕(餘)。但古今聖賢們仍對老子所說的話竟視而不見、熟視無睹。

(2)大多數家庭都有讓整個家庭越來越富裕的作法,但很少有家庭将适合家庭成員修習的準則以文字形式推出的,甚至連口頭形式的約定都沒有。這樣就讓家内道德因家庭而異,并可能經常調整變化。這是因為:“在家庭中,往往是行有餘力的成員(其德有餘)影響或決定着家庭其他成員的行動方向(修之家)。”比如,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提供者決定其他成員是否接受教育或是否從事某種工作,甚至決定家庭成員每天的具體工作。

5,修之鄉,其德乃長。

鄉在春秋時指擁有一萬二千五百戶人家的地域。考慮到當時人煙稀少,每戶人口也較多,當時一鄉可能相當今天的一個地級市的大小。

什麼樣的言行會被如此大範圍的人遵行、模仿和學習?什麼樣的人才能将某種行為規範推行到如此大的地域呢?“修之鄉,其德乃長。”就是為解答這兩個問題而說的。

一個較大地方的人都争相學習和遵行的言行(修之鄉),首先是,這種言行一定能“修之身”及“家”,既能讓人類個體的身體、知識和能力健康成長,又能讓家庭越來越富裕;其次,這種行為一定是在本地最好的、最有特長的(其德乃長)。這也是今天的人們喜歡擇校和追星的原因。

在一個比較大的地方,有特長、專長的人(其德乃長),很容易将他們具有特長的知識技藝或言行準則推行開來(修之鄉)。在過去、今天和将來,有特長的人主要指:優秀的地方官員、知識淵博的學者、知名的醫巫、出色的藝術家、較為成功的商人、技藝精湛的工匠,等等。

但在古今中國,人與人之間總是缺乏高效的協作,“其德乃長”的人傑們,并不想将自己的長處推行給他人。所以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一些現象:官務不願公開;醫家有秘方;工者有密技。社會精英們往往不能起到對社會制度和生産力的推動和引領作用,緻使這裡逐漸停滞甚至大幅倒退而落後了。

6,修之國,其德乃夆。

(1)能讓一國範圍的人心悅誠服遵守的道德規範(修之國),它的條文準則(其德)是豐富厚重的(乃夆),它能限制和打擊有害于他人的思想言行,能提倡、鼓勵、保護有利個人的健康成長、家庭的富裕和地方繁榮的言論和行為,能夠協調家裡、鄉裡及國内所有成員的有序合作,能顧及國内大部分人的利益。

(2)能夠把科學道德觀推行到全國的官府(修之國),是看重自身組織、協調和服務功能的并能夠組織國内人民有序合作的機構【其德乃夆。夆(fēnɡ):牽挽,引為合作(這種引申可能牽強了)】,其中的君主或邦國主官一定是能力卓越、品德寬厚的人(其德乃夆。夆音pánɡ:豐厚)。

7,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1)能讓全天下人遵守、修習的道德(修之天下),它的準則(其德)涉及的内容應該更加具體、廣泛(乃博)。它不但能夠有利于每一個人身心和能力的健康成長(修之身)、能夠有利于人們在家、鄉、邦國内進行充分合作(修之家、鄉、國),能對每一個人、組織和機構的不利他人、危害他人的行為給予了更多的限制以充分保證人們的平等自由活動的秩序,并且還能協調各國、各地之間人員和官府組織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修之天下)

(2)第一,要有人把能夠“修之天下”之德提出來。這種道德得通過啟蒙者提出(其德),要由公知們通過宣傳機器向天下宣傳到廣泛的領域範圍(乃博),并且要經過天下人的批判、修正和補充,從而得到天下人廣泛地了解和接受後才能完成(乃博)。第二,若想将以上道德推行到天下(修之天下),就要求統治者們品德(其德)高尚、知識淵博、目光開闊、心胸開闊(乃博)。以上兩點缺一不可,沒有先知、啟蒙者和公知的指引和宣傳,包括統治者在内的天下人就根本不知道有能“修之天下”的公平道德;沒有虛懷若谷的統治者,一來“修之天下”之德就不可能啟蒙、宣傳到多大的範圍,二來,啟蒙者和公知們很可能被加上各種罪名,并在我們的喝彩聲中被綁在十字架或斷頭台上。直到現在,還有人(其中不乏高級知識分子)為孔子誅殺少正卯的理由喝彩呢!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根據一個人的言行表現(以身)可以觀察他的品質、能力,甚至可以預判他今後的發展前途(觀身);

根據家庭成員的言行表現(以家)可以觀察這個家庭所有成員的能力和品質特點,可以判斷這個家庭的經濟狀态和今後的發展情況(觀家)。

根據鄉域内一些人的言行體現(以鄉),也可以推斷出該鄉的文化、技藝、經濟和治安的現狀和前景(觀鄉);

依據(以)一個邦國所立的治國策略、道德規則、律法條文以及人們對道德法典的遵守情況(邦),可以推測該國人民的生活和合作狀況,可以預測該國的前途和命運(觀邦);

根據天下邦國間的合作原則、各邦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以及各國之間的合作情況(以天下),可以預測天下的走勢和前景(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此,這裡)?以此。

我是根據什麼(吾何以)知道(知)天下今後仍然會象今天這樣(天下之然茲),我為什麼會知道今後的天下仍然會失道、失德、失仁、薄情寡義、禮崩樂壞以至于戰亂頻仍呢?我依據的是對家、國、天下各種典章律法和人們思想言行的考察,推測而得(以此)。

10,【附】原文與注釋

善建(建立;豎立。建造)者不拔(拔起;攻取;動搖),

善抱(懷抱,環繞,)者不脫(遺漏;脫離;逃脫,逃出),

子孫以(依靠;因此)祭祀不絕。

修(修養;修習,修煉)之身,其德(言論和行為)乃真(真:1,本質,本性,原來的。真實,真誠)。

修之家(春秋時大夫領地叫家,此處應指普通的家庭),其德有餘(多餘,豐足)。

修之鄉(春秋時一萬二千一百戶人家的地域為一鄉,其面積可能相當于今天的一個地級市的大小),其德乃長(1,長處,專長。2,年紀大的,位高的。3,首領,長官)。

修之國(諸侯領地為國,也稱為邦),其德乃夆(夆:音“旁”,豐厚)。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寬廣,廣博。衆多。廣泛。)。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此,這裡)?以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