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感悟(一三五)
文/王營
原文: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譯文:7.8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知識,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知識,那就不再教他了。”
感悟:本章是孔子對啟發式教學的精辟闡述。孔子是啟發式教學的開山鼻祖,時至今日,這一教學法仍有研究和使用的價值。
對于什麼是啟發式教學,孔子闡述的一清二楚,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憤”是學生心求通未得之意,“悱”是學生口欲言未能之貌。孔子認為,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正如《學記》所雲:“故君子之教喻也: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導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喻”就是啟發、誘導的意思,怎樣啟發誘導?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因此善教者不應簡單地向學生奉送真理,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理、探索真理。
孔子認為實施啟發式教學,要善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衛靈公第十五),遇事不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的學生連孔子都沒有辦法教好他。因此,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善思多問,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他稱贊顔回能做到了這一點,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公冶長第五)。
孔子同時還認為,實施啟發式教學,必須有明确教學目标,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八佾第三),他以射箭為喻,射箭的目标是射中耙心,如果射不中目标,即使用了很大的力氣穿透耙子,也是做無用功。同樣,教學也要圍繞教學目标進行,如果偏離了教學目标,也是出力不讨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施啟發式教學,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樂學、善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第六)。
用孔子啟發式教學的一系列思想,反觀我們今天的課堂教學,我認為對這一優秀教育傳統的繼承和發展,還做得遠遠不夠。一是課堂教學目标不明确。一節課下來,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道本節課要掌握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是一本糊塗帳,教學陷入了無目的、随心所欲的狀态。
二是課堂教學仍是以講為主。雖然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很多教師仍然習慣于采用講授法,課堂上進行大量的分析講解,把現成結論直接告訴學生,不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去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啟發式教學原則,從而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好學生吃不飽,中下等學生吃不了,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使部分學生産生厭學情緒,造就了一大批差生。
三是問題設計太随意,沒有啟發性。許多老師對啟發式教學理解膚淺,認為課堂上的一問一答就是啟發式,整堂課充滿了“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提問,雖然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很響亮,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這不是啟發式教學,沒有一點兒思維含量,是簡單的問題填空。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和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獨立思考,達到“憤”和“悱”的狀态,然後教師再進行精要的點撥,讓學生茅塞頓開,享受思維的快樂。
四是作業和訓練設計不能做到舉一反三。作業和訓練的内容許多都是重複性、抄寫性和死記硬背的知識,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不但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影響了訓練的效果。
啟發式教學是孔子對人類教育的一大貢獻,雖然目前國外各種各樣的教學法在沖擊着我們的課堂,但我總覺得這些教學法有各自的優點,也有缺點,有些可能完全不适合我們的國情,遠不如孔子創造的啟發式教學這樣科學、完備。作為一名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教師,我們切不可崇洋媚外,認為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好,而是有責任将這一優秀教育傳統發揚光大,使中國教育真正走向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