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3月25日消息(記者 蒙健 文/圖)3月24日,海南省食品安全辦發布海南傳統“魚茶”安全消費提醒廣大市民,在食用“魚茶”時,一定要仔細觀察“魚茶”的性狀,如果出現腐爛發黴情況,應禁止食用。
“魚茶”是海南省黎族苗族的一種特色傳統發酵食品,也是用來招待客人的特色菜肴。“魚茶”分為“濕魚茶”和“幹魚茶”兩種。“濕魚茶”的制作比較複雜,将肥大的淡水活魚拾掇幹淨,用刀将其切成塊狀,在魚塊上抹上鹽,放置一兩個小時,後濾幹鹽水;“幹魚茶”則要把魚曬幹。摻入涼米飯、酒糟或炒米攪勻,再裝進幹淨的壇子裡密封起來,如天氣炎熱,放至7-10天即可開蓋食用;如天氣寒冷,則半個月或一個月後方可食用。
魚茶。
“魚茶”屬于發酵類魚制品,其安全消費需要引起廣大市民的注意,海南省食品安全辦對“魚茶”安全性作出3點提示。
一是緻病菌和腐敗菌。“魚茶”制品的成熟過程未經高溫滅菌處理,雖然在發酵過程中乳酸菌能夠有效抑制其他雜菌生長,但若發酵過程中環境産生變化,乳酸菌生長受到不良影響,很可能導緻食源性緻病菌和不利于發酵的雜菌生長,從而引起緻病菌和腐敗菌的感染導緻“魚茶”腐敗變質。例如“魚茶”密封過程嚴忌沾到油,否則便會腐爛,在制作“魚茶”時,一定要保證制作環境的衛生。市民在食用“魚茶”時,一定要仔細觀察“魚茶”的性狀,如果出現腐爛發黴情況,應禁止食用。
二是亞硝酸鹽。“魚茶”在腌制發酵過程中,由于微生物代謝作用産生亞硝酸鹽,其有利于發酵制品顔色的形成,能防止脂肪氧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一定程度延長“魚茶”的保質期;然而,亞硝酸鹽在胃酸等酸性環境中可轉化生成具有緻癌性的N-亞硝基化合物,引起食管癌、胃癌、大腸癌等疾病,不利于人體健康。市民食用“魚茶”應控制量,食用有度,特别是老人與小孩,日常飲食應以新鮮蔬菜肉類為主。
三是生物胺。生物胺主要通過微生物的氨基酸脫羧作用和醛酮的轉氨作用生成,在“魚茶”發酵過程中,魚體内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及微生物中含有的氨基酸脫羧酶,為生物胺的形成帶來有利條件。因此,“魚茶”制品中含有生物胺不可避免。人體攝入過量的生物胺,将導緻各種生理效應,包括低血壓、高血壓、惡心、頭痛、皮疹、頭暈、心悸、腦出血甚至導緻死亡。應嚴格控制“魚茶”發酵過程中所接觸的環境容器等的衛生條件,從源頭上減少染菌的可能,降低生物胺的含量。
如果您在用餐、購房、購車、醫療美容等消費過程中遇到過煩心事,或者掌握行業“潛規則”,或者有過成功維權經曆,或者您是内部人士發現行業存在公衆不易察覺的“黑幕”,都歡迎您撥打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熱線電話:966123及時反映情況。另外,還可以通過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問政海南”反映情況,或者直接與“天天3·15”欄目記者:姜飛18889822122(微信),蒙健13698937364(微信)聯系。
熱線電話:966123
天天3.15欄目記者:
姜飛18889822122(微信)
蒙健13698937364(微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