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鎮是京杭大運河“四大文明古鎮”之一,街巷古樸幽深。 趙曉 攝
南陽鎮是京杭大運河“四大文明古鎮”之一,街巷古樸幽深。 趙曉 攝
中新網濟甯9月3日電 (趙曉)作為大運河貫通南北的重要河段,山東段沿線擁有獨特的運河文化底蘊。随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速推進,“孔孟之鄉”喚醒運河記憶,從運河生态保護和修複,到文化遺産挖掘與傳承,再到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多方發力,文旅融合迸發内生動力。
南陽鎮村民瀕湖而居。 趙曉 攝
大運河在齊魯大地悠悠流淌,包括8段運河和15處遺産點,河段占據總河段的近三分之一,遺産點超過四分之一。近日,中新網記者跟随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集中宣傳媒體采風活動,踏訪德州、聊城、泰安、濟甯、棗莊等運河流經地市,探尋千年運河在齊魯大地鋪就的“新篇章”。
走進位于濟甯微山縣的南陽鎮,街巷古樸幽深,民衆瀕湖而居。南陽鎮和夏鎮、鎮江、揚州位列京杭大運河“四大文明古鎮”,蘊含濃厚的明清時期漕運文化底蘊。微山湖旅遊發展集團景區講解員馬玉靜向記者介紹,南陽古鎮始建于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大運河通航後,它成為運河岸邊的重要商埠。來自南方載滿絲、竹、酒、米、鹽的官船、商船,特别是每年從江南運來的100萬擔皇糧經此運往北京。南陽鎮也因此擁有衆多曆史遺迹,如胡記錢莊、康乾别苑等。
濟甯任城區的竹竿巷因運河而生,靠發展竹器産業而聞名。 趙曉 攝
“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運河的文化交流以及南陽當地漁民們的生存習慣,漸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民俗傳統。”馬玉靜說,雖然現在大部分漁民已經陸居,但捕撈仍是主要生活方式之一。随着捕魚工具的更新,傳統捕魚方式逐漸減少,現在主要作為一種民俗表演向遊客展現。當地還通過搭建古戲台唱戲,還原古時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南陽休憩看戲的場景,讓人仿佛穿越古代,身臨其境感受南陽曾經的喧鬧繁華。
位于山東濟甯任城區的竹竿巷因運河而生,是以經營竹編、土産、雜貨等為主的著名手工作坊區,因發展竹器産業而聞名。據任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江以北原本不産竹子,運河的開通讓江南毛竹、斑竹等各類竹子,沿河北上,在濟甯形成交易點,竹編匠人也上岸謀生。久而久之,在竹竿巷形成山東最大的竹器市場。
上述負責人介紹,目前,濟甯啟動“運河記憶”文化街區項目建設,包括竹竿巷在内的衆多沿老運河生發的古迹、古街等,将進行改造升級。“盡量恢複傳統街巷肌理,在不破壞街巷尺度和風貌的基礎上,提升基礎設施,導入可持續發展産業,微調空間布局,激發街區自身活力。”
初秋的山東德州衛運河夏津段,吸引白鹭群翩跹覓食。夏津縣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史崇旺介紹說,衛運河自夏津白莊入境至武城四女寺水利樞紐,河道保存較為完整,具備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曆史底蘊,發展潛力巨大。夏津縣已編制完成《夏津縣鄉村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對衛運河及其所經鄭保屯鎮在資源開發、産業項目謀劃等方面進行了重點規劃設計。
山東德州的四女寺水利樞紐是一座具有防洪、排澇、灌溉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閘。(航拍) 王平 攝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德州市大運河保護利用工作全面啟動。在規劃方面,武城縣組織編制《四女寺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規劃打造以水為紐帶的集文化體驗、水鄉休閑、水工遊樂、田園度假、濕地休閑、溫泉養生于一體的運河田園旅遊休閑度假區。到2021年年底,完成全長45公裡的總體規劃設計。
根據2020年3月底發布的《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山東将着力打造大運河文化交流互鑒先行區、大運河文化保護展示核心區、大運河生态文明建設引領區、大運河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區,打響“魯風運河”品牌。到2025年,大運河(山東段)文化遺産實現全面保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狀況顯著改善。核心區範圍内現有文化遺産梳理甄别全部完成,各類文化遺産資源保護實現全覆蓋。(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