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9月23日電(曹妤)三峽庫區腹心,長江橫貫重慶市奉節縣中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境内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8.3%,千百年來,“通訊靠吼,交通靠走”是當地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千古百業興,交通要先行。2018年,奉節縣連續三年開展交通大會戰,一場以“組組通”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硬仗”在夔州大地全面打響。一時間,四好農村路網鋪呈,如毛細血管延伸至大小村落。如今,憑借一條條坦途,鄉村振興春風吹進深山,給奉節縣帶來一場奇迹嬗變。
如今的安坪鎮綠意盎然,景色如畫。新華網發
歸鄉之路皆坦途
初見鄧新民,40多歲的他黝黑的面龐上有一雙有神的眼睛,笑起來露出一排雪白的牙,這個土生土長的奉節縣安坪鎮漢子,在20多年前完成人生三件大事:娶老婆,生孩子,蓋房子。
三件大事掏空了家底還讓他負債累累,看着一貧如洗的家和嗷嗷待哺的孩子,20年前,他抛下年幼的一雙兒女和年邁的雙親,跟妻子沿長江順流而下來到江蘇,開了一家重慶火鍋店。
“整個安坪鎮隻有幾千人,那時下趟奉節縣城,先得步行到老安坪碼頭,然後乘客船,單邊就要3個多小時。村裡能走的都走了,留下的都是老幼病殘,每年隻有過年能回來幾天,回家娃兒都認不到。”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歲月,鄧新民直抹眼淚。
轉機出現在2016年。這年6月,安坪鎮藕塘整體滑坡避險搬遷工作基本完成,大部分群衆選擇移民到下壩村聯戶自建房屋安置。在各方支持下,道路場坪、濱江綠化等基礎工程迅速完工,街道寬闊整潔,商貿秩序井然,城邊小橋流水,郊區農田成片,近看成景,遠看成畫。
帶着多年的積蓄,鄧新民踏上了歸鄉路。鄧新民憑借多年的餐飲經營經驗,在安置房内辦起了農家樂,開起了火鍋店,精湛的廚藝讓鄧新民很快紮根,不僅有附近村民來吃,更有來自山東、河南、江蘇、廣東等全國各地的遊客。
“去縣城原先2個小時的路程現在用不到30分鐘,有5個班車輪流發車,不僅村民出村方便了,自駕來村裡旅遊的人也多了。我這個店裡能同時容納一百多人就餐,有17間客房,每到旺季都供不應求。”鄧新民得意地說。
山上的人下來了,外邊的人回來了,曾經那個人口不過萬的小城鎮如今常駐人口有三萬多人。“兒子女兒孫子都在店裡,現在才有家的感覺,我覺得我的幸福生活才剛剛開始。”鄧新民笑着說。
安坪鎮三沱村“果園小火車”載滿“金果果”。新華網發
車輪載滿果橙香
沿着長江重慶奉節段南岸而行,房前屋後都種滿了茂密的臍橙樹。“讀的臍橙書,吃的臍橙飯,穿的臍橙衣,住的臍橙房,走的臍橙路”,奉節是名副其實臍橙堆起來的城市。
三沱村隸屬于重慶奉節縣安坪鎮,絕大多數村民以種臍橙為生。幾年前,因交通閉塞,山路難行,每到冬季,整個安坪鎮“橙滿為患”。
“那時候,臍橙成熟後都被一次性采摘完,然後堆在家裡,橙農們用油布一蒙,眼巴巴坐等商家上門廉價收購。先是将自家的臍橙用農用車運到長江碼頭,再雇船運到萬州、重慶等地,僅運輸成本就占了售價的一半,一趟下來頂多掙個辛苦錢,有時候還要賠本。”橙農操和光回憶說。
靠種橙賣橙發财,簡直就是做夢。2019年,夢想照進了現實。
這年,7.5米寬的油化路面通到了村裡,通到了操和光家門口。看着來來往往的大貨車開進了村裡,操和光别提有多開心了。他掰着手指頭細數,隻有900戶農民的三沱村,竟然有23家快遞公司的代理點,乘着“電商”春風,橙農們開起了網店、微店,自家的臍橙再也不擔心銷路。
臍橙好吃果難摘。橙子越來越好賣,橙農們趁熱打鐵,在果子采摘上做起了文章。
2021年春天,一條銀白色的鋼鐵軌道似一條長蛇穿梭于果園中,這是雙栖軌道田間運輸機,橙農們親切的稱為“果園裡的小火車”。
以前果子成熟時都會請上十來個工人幫忙采摘、裝筐、運送,五萬斤臍橙采摘下來得開出一萬餘元的工錢。現在一輛四輪農用車很輕松的就開進了果園裡,采摘、裝筐,運輸一氣呵成,短短一個小時,一畝多地的臍橙就被成功運出。
奔馳的車輪上,一顆顆飽滿圓潤的臍橙泛着油亮的光澤,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到2020年底,全縣26個鄉鎮160個村已發展臍橙種植37萬畝,總産量37.7萬噸,産值32.3億元,而奉節臍橙的品牌價值也達到了182.8億元,由一棵樹養活30萬人向一棵樹緻富30萬人的華麗轉型已夢想成真。
條條四好農村路帶領平安鄉村民通向幸福遠方。新華網發
詩歌裡看兩重天
“有女不嫁平安槽,天天抓到磨兒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樣的民謠,奉節縣西北角深度貧困鄉平安鄉村民在以前随口拈來。
奉節縣山高坡陡,平安鄉是該縣“逢山開路,逢水架橋”的典型,“從前,把自家的農産品運到縣城要走整整兩天。”村民張勝昔回憶道。
大山,如同動脈血栓,堵住了以務農為生的村民僅有的出路。
借助重慶市建好“四好農村公路”的春風,平安鄉加大投入,實現鄉村公路改造提升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條路,打開産業發展大門,不僅節省了勞動力,效益也成倍增加,“自己現在種的煙草也從一畝擴大到了20畝,并且都是收購戶先聯系我,然後我通知收購戶取貨時間,收購戶便自己駕車來取。”張勝昔說。
從吃水靠天、消水靠洞、出門要出縣、出村要翻山,到如今的天塹變通途、家家吃上安全水、荒地裡種滿中藥材、半山栽滿水果,土瓦房變洋樓。平安鄉的“四好農村路”經濟效應已逐步顯現,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了。在蔬菜、脆李、豆腐柴、中藥材等産業帶動下,平安鄉村民戶均年淨增收超3000元。
“昔日路爛不堪言/蜿蜒崎岖又盤山/肩挑背磨大半天/農副産品換油鹽/如今脫貧攻堅戰/短短幾年有巨變/一贊道路戶戶暢/二贊産業村村旺/政策幹部都來幫/奮力向前奔小康”。張勝昔将生活寫成了詩,一頁頁泛黃的紙張,記錄着一部平安鄉的蛻變史。
今非昔比的平安鄉,借着這條條的美麗鄉村路,正将一個個隐于山中的村落“喚醒”,将一個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的美景“挖掘”。
來源: 新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