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季氏》中記錄了孔子說的“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通釋: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思慮:看事物要想到看清楚,聽人說話要想到聽明白,接人待物要想到臉色溫和,對人要想到态度謙恭,說話要想到忠信,做事要想到認真,有了疑問要想到向人請教,遇事要發怒要想到後果,見到有利益可取時要想到合乎道義。”
注釋:
事:動詞,做事,遇事。
忿思難:遇事要發怒時要想到後果。難,音nàn,災難,後果,後患。
見得思義:遇到獲得利益時要想到合乎道義。得,獲得利益。義,合乎道義。
解讀與點評:
孔子的告誡都是好話。對事物看不清楚,眼不亮,心就不明,就不能正确認識事物,不能正确對待事物;聽不明白别人說的話,耳不聰,就不能正确理解,就不能把握形勢,不能采取合适的行動;對人沒有好臉色、好态度,一臉“階級鬥争”人家就會覺得這個人傲、狂,難以接近,别人不願意接受,自己做的事也難以做好;說話不忠信,就會喪失威信;做事不認真,工作不敬業,就不能肩負更重要的使命;有疑問不知道向人請教,不懂的東西不學習,就會糊塗下去;發怒時不考慮後果,意氣用事,“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顔淵》第21章),會害己害家人;“見得思義”與《憲問》第12章的“見利思義”意思是一樣的,在利益面前眼花缭亂,見利忘義,甚至不義之财也取,乃至于争奪,必然要為之付出代價。
孔子說的“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它包括仁、義、禮、智、信、忠、孝和溫、良、恭、儉、讓等各種規範和道德修養,這些正是孔子道德修養學說的組成部分。
“九思”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第1章)一樣,都是規範人言行的最基本也是相當高的要求,應該把這些告誡當做座右銘。
當然,這“九思”真的實踐起來是很難的,能完全做到這些的人一定是完人。
文/陳廣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