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角落
我們日常使用和閱讀的是簡體字,學習書法時,又需要掌握繁體字的書寫,簡體字自有簡潔明了易書寫的優勢,繁體字筆劃繁多卻有着更多中華文化精髓的集合。其實,簡體字的使用是1956年由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并最終制定出了一個《簡化字總表》。現在我們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總表》曾經頒布過兩次,一次是1964年頒布的,一次是1986年。
但是,在上了一定年紀的人群裡還有許多人會寫出一些讓人莫名其妙的文字,看着像是不認字的人書寫錯誤,但書寫這種格式的人還不在少數。老一輩人說,這就是他們當時學校裡教的漢字,這叫“二簡字”。
那這個“二簡字”是什麼鬼?其實,許多人包括70、80後的人幾乎都不知道有這事,更不用說是90以後的人群了。雖然,對于“二簡字”這個名詞有點陌生,但是我們可以經常在生活中看到有些手寫的招牌上會出現部分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文字。比如雞蛋變“雞旦”、停車變“仃車”、餐廳變“歺廳”、酒水變“氿水”……。看了這些讓人覺得腦殼都疼,怎麼會這樣?從繁體字變成簡體字後,再簡化到二簡字,是不是感覺書寫方式讓人越來越偷懶了?
其實,在1977年曾推出過《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即二簡字)。1978年3月2日,教育局宣布開始在教科書上試用二簡字。而到了當年9月,全國所有報刊雜志即停止試用二簡字。二簡字隻有僅僅推行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戛然終止了。最後,于1986年6月,國務院宣布“二簡字”停止使用。
由于在社會上“二簡字”通行了一段時間,而且簡單易寫,廢止後的“二簡字”有時會出現在非公開的需要快速書寫的文本如筆記、病曆等,在公共場所的出現也影響着社會生活,市場、商場甚至路牌等重要場所都有出現二簡字。比如:市場中“雞蛋”經常被寫作“雞旦”,公共場所“停車”被寫作“仃車”,原價的原字常被寫作"廠 元",路邊“快餐”被寫作“快歺”等。
部分二簡字已經成為了規範字,比如桔(橘)、咨(谘)、闫(閻)。有些二簡字雖未被收入現行規範,亦有極高的社會認同度,“桔子”是吉祥的象征,将餐簡化為“歺”甚至成了填寫健康證的慣例。甚至還因為這個二簡字的問題,許多人被“改了姓”,比如肖(蕭)、付(傅)、闫(閻),這些文字被二簡化後,已經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民間繼續通用。
二簡字試用不到一年即被叫停,究其原因還在于簡化“尺度”過大,違背了漢字約定俗成的自然發展規律。因而在其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産生歧義,暴露出大量問題,最終不得不草草收場。
參考來源:網易新聞 搜狐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