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刊号
戰國時期,齊宣王昏庸無能,常被朝中的奸人利用。孟子遊曆到齊國時,他認為齊宣王并不是不聰明,而是沒有受到好的方面的熏陶,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陽下曬一天,然後再把它放在陰冷的地方凍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強的植物也會死。以此勸解齊宣王,做事要持之以恒,專心緻志,認真對待,這樣事情才能有好結果。
這就是一曝十寒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反省現在的自己,在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否是專心緻志,下了大的苦功夫呢?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個十來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
今天我們學習的字就是這個十字,指事字。甲骨文的十,原是一縱豎,模拟豎放的算籌(豎置一籌表示數字十),也可能是針的象形初文。商周金文由于镌刻和鑄造的關系,所以金文的“十”字的豎筆,中間加肥,像個紡錘形;晚周金文則把豎中加肥的部分改成一團圓點,以區别于一般的豎筆。春秋以後,又進一步把這一團圓點變為一橫,于是,在這基礎上,就發展成為漢隸和楷書的“十”。傳說上古結繩記事,每到第十結時,便結一大疙瘩(繩結),圖12的“十”便是直繩之上打大疙瘩的形象,字的構形大概是由此而來,但這值得存疑。還應注意的是:“甲”字的金文也寫作“十”。“七”字的甲文和金文也與十相似;“十”字的小篆也寫作“十”,這很容易造成混亂。所以,古人便在“十”的上頭加“宀”,作為“甲”。又把“十”的豎腳彎曲作為“七”。這樣,便把“十”“七”“甲”三字區别開來了。
【十,演變】
說文解字: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這個解釋和後面的用法,尤其和十方含義最接近。可惜這個不是本意。要了解十的甲骨文寫法和含義,還是要看看甲骨文字典中的解釋。
指事字,一豎為古代之算籌,豎置一籌表示數量十,以與橫置之算籌一區别,蔔辭中十之五倍以上數字皆置至倍數于十之下合書,如五十作甲骨文的五十,六十作甲骨文的六十等。從甲骨文字典中可以看出,十的甲骨文寫法就是一個豎線。甲骨文中,數字一二三四分别對應一條橫線,兩條橫線,三條橫線,四條橫線。都是用橫線來表示基本的幾個數字,所以一二三四都屬于指事字。從五開始,就是另外一種計數方式和表達方式了,五六七八九都屬于假借字。到了十,就把計數的算籌豎起來,表達十的含義,這兒又是指事字,為什麼是指事字?因為不管是橫還是豎,都是短棍算籌。這個小短棍在甲骨文中如果是橫的寫就表示數字,兩個算籌就表示數字二,一直到四個,或者是五個,就表示數字五,後來呢五就做了一個變化,從五六七八九都是假借,那到了十這兒就把這個算籌就豎起來了,就用這個豎的算籌表示數字十。
我們有個成語叫"屈指可數",說明古代人數數确實是離不開手指的,而一般人的手指恰好有十個。我國是最早使用十進制記數法,且認識到進位制的國家。因此十進制的使用似乎應該是極其自然的事。但它的出現卻并非易事。這個十進制的數字規律在殷商時期,甚至比殷商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了。
《蔔辭》中記載說,商代的人們已經學會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這13個單字記十萬以内的任何數字,但是現在能夠證實的當時最大的數字是三萬。甲骨蔔辭中還有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大家都知道那《九章算術》是非常早的一本經典,就是我們的古人探讨數學問題過程中提煉出總結出來的一部經典。
【結繩記事示意】
“十”就是一根用來打結記事的繩子,代表滿數。古人用結繩來紀事,那麼一根繩子就代表着一個紀實主題。在他們看來,十是完備的象征,這也就出現了“十全十美”這個成語,表示完美。但是人生當中,做任何事哪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做成十全十美的事,但是凡事都有美中不足,才足以顯得珍貴。也正因為有美中不足的這一點,才讓我們有了前進的動力,當你想一次次超載,一次次完善的時候,你會發現每次都有不同的地驚喜在等着你,當你在一次次的做事過程中,收獲的不是這個結果的完美而心動,動容的是你在做事的過程中,那份十分投入的精神。
除此之外,古代的“什錦”也稱為“十錦”,表示高貴繁雜。四川的蜀錦是非常有名的,大約在宋朝的時候,四川給皇帝進貢的東西裡面,有十樣錦,就是十種花紋的織錦,每種都有各自的名字,後來就把不同花色的相同類型的東西稱做什錦,即是十樣錦的簡稱。
【蜀錦,川繡】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也把不同類型的相似的東西的混合體叫什錦,例如“蘿蔔開會”就是什錦小菜的意思。再如“什錦果肉果凍”就是把各種水果和果凍混合冷卻而成。再如什錦面、素什錦、什錦火鍋。
最後,用一個短句做一個小結。
十字甲文一豎線。
豎直算籌表數十。
四正四隅共八方,
外加上下是十方。
十方自在保平安,
心中有道吉祥在。
下期繼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