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垂涎蘇台德
蘇台德地區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戰後在奧甸帝國的基礎上新生的國家,1 450多萬人口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共有950多萬,500多萬的少數民族中又以集中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與德國接壤的蘇台德區的300多萬日耳曼人為主,蘇台德地區位于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的邊境,是一個淺山區。這裡以及周圍的山區在最對德防禦方面有一定的意義,正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慕尼黑協定》簽訂時的機的捷克斯洛伐克總統)的極力争取下,将蘇台德區劃歸捷克斯洛伐克,并已成為其對德經營的“小馬其諾防線”的一部分,但捷政府在得到蘇台德區的同時,又不得不面對這一地區複雜的少數民族問題。而希特勒也早已打定主意,準備就拿蘇台德地區的日耳曼少數民族問題做一做文章。
1933年成立的蘇台德日耳曼人黨,成了納粹分子的“第五縱隊”,與德國納粹黨保持了密切的聯系,結束由其提供的經費,其領導人康拉德.漢萊因于1938年3月28日被召到柏林,希特勒接見并授意他向捷政府提出必要的要求。心領神會的漢萊回到阿舍的總部後,于4月24日提出了蘇台德地區日耳曼少數民族的“合理要求”——“卡爾斯巴德鋼領”。這個綱領不僅包括了蘇台德區日耳曼人自治的苛刻條件,而且為進一步向捷提出領土要求打下了基礎。這個綱領還要求捷政府必須完全政變其與法蘇結盟的對外政策,廢除他們之間所簽訂的雙邊盟約,轉而完全體附于德國。
對希特勒來說,由捷的日耳曼少數民族自己提出這些“ 合理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捷政府一旦拒絕這些要求,他就可以成功地以“所有日耳曼人的保護者”的身份出現,為進占蘇台德區進而吞并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找到最好的借口。
面對四面強鄰、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進行自我保護的局勢,捷政府早就無奈地把國家的安全寄托在集體安全體系之上了。在1925年10月英、法、意、德、比、波、捷7國簽訂《洛加諾公約》後,捷又于1925年12月和法國簽訂了《法捷互助條約》,于1935年5月和蘇聯簽訂了《蘇捷互助條約》。捷試圖通過這一系列“條約”為國家構築安全的保壘。然而,法國雖然表示準備保衛捷克斯洛伐克以示尊重他們的條約義務,但實際上他們卻根本沒有做好應戰的準備,其主要力量和多數資源都放在東北部邊境的馬其諾防線上,并不具備在國境之外進行一場戰争的條件,而英國和捷之間沒有明确的條約義務,況且他們也根本不想在中歐地區為了一個遙遠小國的利益打仗。謹慎的英國人對可能将英國拖入戰争的中歐動蕩局勢深為恐懼,張伯倫表示:反對一切可沒能不由英國政府自主作出的參戰決定,“英國是不會為捷克斯洛伐克作戰的”。他還勸法國也這樣做。最後兩國商定,有英國政府出面警告德國,同時對捷政府采取聯合外交行動,表示英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卷入軍事沖突,要求捷政府與蘇台德的日耳曼人達成“全面的持久的解決方法”,向德國作出更大的讓步。
慕尼黑協定
歡迎收看下一篇《“五月危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