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總是以它樸實真摯的情感感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一年祖母去世,朱自清和父親回去奔喪,在料理完祖母的後事之後,父親要到南京做事,我要去北京上學,一切這樣匆忙,我和父親都要匆匆趕着去讨生活,我們連悲傷的時間都沒有。
雖然我已是大學生,旅途早已熟悉,但此時父親還是固執地要送我到浦口車站去。父親在離開的時候,爬過月台給我買了幾個橘子,看着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我一次次流下了眼淚,而且在以後回憶起來還是讓我一樣感動得熱淚盈眶。
也許有人會問,買幾個橘子有什麼可感人的呢?為什麼父親買橘子的這個背影,會讓朱自清一次又一次的流淚呢?
按說買幾個橘子确實也沒有什麼,但是在此情此景之中,這幾個橘子,卻包含着父子之間深深的情誼,顯得那麼珍貴。而且随着我們閱曆越來越深,看的事情越來越多,對這份父子之情的領會也會越來越深刻。
在文中,朱自清是這樣寫父親的背影的: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鐵道邊。……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力很快地流下來了。
從這幾筆寫父親外貌和動作的句子來看,父親一定是個身材臃腫的胖子,本來他就胖,還穿了棉袍,而且那個年代人的衣服的做工,并不像今天這樣追求合身,那時候所有的衣服都顯寬,父親的這身打扮,更增加了他在月台那裡爬上爬下的難度,看起來,父親的每一個動作都那麼艱難。
而此時我已經是北京大學的學生,也見了不少世面,買幾個橘子對我來說完全不是難事,我完全可以自己去做的,但是父親不肯,非要他自己去。這個父親就像我們平時見到的父親一樣,什麼事情都願意替兒子去做,都願意親力親為。他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來照顧兒子,盡管這個兒子已經比自己強大,在他的眼裡都還是個兒子。
在買回來橘子之後,父親一股腦兒的全倒給了我,他自己一個都沒有留,他還拍了拍身上的土,好像很輕松似的。句子看似簡單,卻隐藏着很深的情感,父親為兒子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之後的那種滿足感,全表現了出來。
臨别的時候,父親還告訴我“到那邊來信”,世事茫茫,人情澆薄,能這樣無微不至的關心我,牽挂我的人,隻有父親。所以當我在人群當中久久站立,久久凝望,久久尋找,再也找不見父親背影的時候,我又一次流下了眼淚。
2,艱難的生活,艱難是父子情感的共鳴點。
文中的父親和我們生活中的父親一樣,言語不多,但是他的愛樸實而深厚。而這種愛在朱自清艱難的家境襯托下,更顯得珍貴。
當時祖母去世,家庭貧窮得需要變賣典質,才能夠維持下去,就算變賣典質,錢還是不夠用,辦祖母的喪事還需要借錢,可見家境的慘淡。
朱子清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作為家中長子,父親對他寄予了厚望,他學習也很好,考取了北大哲學系。由于家境貧窮,此時他和父親一樣,都體會到了生活的艱難。
當他看到父親在浦口車站送他時,要爬上爬下很艱難地為他買橘子時,那個背影的艱難,很自然地觸發了他心中對生活艱難的感受。艱難是朱自清生活的底色,凄涼便是他心情的底色,所以看到父親艱難的背影,他很自然想到父親艱難的生活,自己艱難的家境。
如果沒有艱難家境這個底色,如果當時他家庭情況很好,他也不至于看到父親為自己買幾個橘子就流淚。因為如果心裡的底色是愉快的,那麼很多不愉快的小事,都會被這個底色上化解,就不會讓他流淚。
除此,朱自清的眼淚裡,固然是因為感動,但也不無與父親同病相憐的成分。
正如郭志剛教授和孫中田教授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中說的:“隻有和父親處在同一境遇和同一感情狀态,才能以這樣樸實的文字描繪出這樣必争的形象。”他和父親都是苦苦支撐生活的男人。
父親的艱難,也會讓他很自然地想到自己可能會像父親一樣會面臨一個艱難未來。世事難料,前途未蔔,他和父親其實是有着一樣的心境的,都是苦苦讨生活,所以父親買橘子的艱難背影,自然會讓我流淚。
3,艱難的理解,兩代人的沖突。
朱自清和父親的關系,有一段時間是很緊張的。
北京大學是一個接受新思想的地方,是當時的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兒子已經是一個接受了新思想的兒子。而父親還是那個專制的舊式父親。他可以給兒子包辦婚姻,可以不經過兒子的同意,經過别人之手,直接支走兒子的工資。在父親的眼裡,兒子就該聽父親的話,父親就應該控制兒子。而在朱自清這裡則認為,兒子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和思想,自己的生活應該自己主宰。這種思想上的沖突,讓父子之間的矛盾變得難以溝通。
人與人最遠的距離,是思想觀念的距離。
兩個時代的人,兩種思想的沖突,兩種行為模式的沖突,讓朱自清與父親之間有了很深的隔閡。
但是,當我經曆過世事滄桑之後,我也漸漸理解了父親的不容易。他在文中也寫道“這幾年我和父親都東奔西走”,一個“都”字,寫出了我們不一樣的閱曆,卻有一樣的滄桑,我們在心靈上殊途同歸,渴望相擁取暖,畢竟我們的親人并不多。特别是父親,到了這個年齡,身邊的親人更少,他對自己的兒子也産生了前所未有的依戀和思念,所以他“漸漸忘卻我的不好”,開始“惦記我,也惦記我的兒子”,隐隐之中,父親已經惦記着家族血脈的傳承了。
兩年之後,父親變得越來越老,“膀子疼得厲害,舉箸提筆,多有不便,大約大去之日不遠矣”,這個時候,父親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他再也不是我的對手,再也不是可以接受我頂撞對抗的那個健壯的父親了,此時,回憶以前的點點滴滴,想起他曾經在浦口事無大小地那麼關心我,艱難地爬上爬下為我買橘子,我理解父親同時也原諒了父親,“我的眼淚又來了”。
4,樸實的文字,遠去的背影
朱自清的《背景》,情感非常樸實,卻處處感人。
正如李廣田在給《朱自清選集》寫序時寫的“《背影》一文……不是憑借了什麼宏偉的結構和華贍的文字,而是憑了他的老實,憑了其中所表達的真情。這種表面上看起來簡單樸素,而實際上卻能發生極大的感動力的文章,可以作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
朱自清用樸實的文字寫了自己的父子情,這裡面難道沒有我們的身影嗎?
随着時間推移,親人之間,往往會越來越忘記彼此的不好,隻記得彼此的好,慢慢地,在兒子的記憶裡,父親恐怕就真的越去越遠,隻留下一個背影,或者連一個背影也沒有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