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十三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緩步走入拙政園,腳下木闆鋪成的棧橋和遠處“小橋流水”的如畫美景,讓他不禁感慨:“園林之美莫過于此!”
随後,他在棧橋上畫下了著名的《拙政園三十一景圖》。
△《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局部 △ 文征明
在這個巨著中,文徵明将園中的庭院、山石、花木及建築一絲不苟地表現出來,成為今日我們研究明代時期“蘇派建築”的重要參考資料。
翻看曆代名畫你會發現,關于蘇派建築的畫作很少出現莊重奢華的皇宮,大多數都是講究意境留白的寫意畫。
像當時江南名家文徵明、唐寅、沈周等文人的寫意山水藝術思想和文化底蘊,都對蘇派建築的設計和建造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蘇州園林便是這種寫意風的集中體現。
所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作為蘇派建築中的佼佼者,蘇州園林的“園林式布局”堪稱此類中的藝術典範。
園林式布局講究“借景”,巧妙運用一切亭台樓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的掩映和襯托,使園中景觀形成遠、中、近三個層次,站在園中任意一處看到的都是一副完美的畫面,卻不會一覽無餘看到全部景緻,步移景異、逐次展露,時刻給遊覽者以驚喜。
蘇州園林細分起來,有亭、台、樓、閣、軒、榭、廊、舫等不同功能的建築部分,它們在“借景”手法的虛實相錯中各司其職。
其中亭、台、樓、閣等是“實”景,起到“虛化”作用的是遊廊,其“随形而彎、依勢而曲”(引自《園冶》)的造型自然呈現出攝影中的“景深”效果,巧妙做到了“直露中有迂回,舒緩處有起伏”的極緻。
舫,俗稱旱船,是一種形似舟楫的建築,沿水而建由磚木築成,代表了園主對灑脫随性生活的一種向往。
拙政園中的“香洲”便屬這類,其通長丈許,分為三部分。
有“紗帽頭”之稱的頭艙占舫長1/2,氣勢軒昂;中艙深七尺,艙内用一隔扇區隔出内外兩艙;尾艙兩層,名“征觀樓”,登樓眺望三面環水,微風襲來仿佛真的泛舟江上。
造園建築師運用建築技藝造出的似舫非舫的别緻景觀,與其它建築物相互呼應,産生和諧之美,似有一種煙雨江南之韻。
談起園子的建造藝術,其高超的技藝都來自于一個神秘的幫派——香山幫。
香山幫是一個建築工匠群體的總稱,包括了木匠、泥瓦匠、漆匠、雕塑匠等古典建築的各個工種,是古建築史上重要的一脈,祖師爺是主持設計了紫禁城、拙政園的——蒯祥。
色調和諧、布局機變、制造精巧是他們的特點,這在各園林奇巧精良的梁架結構、簡潔流暢的翹檐轉角中都可窺見一斑,中國傳統建築技術與文化藝術在香山幫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結合。
香山幫推崇“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美”的裝飾法則,每處高低起伏任其自然,并不多做修整,隻會因地制宜在細處布置石塊、建造池沼之類,使人“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趣”。
利用自然環境“藏而不露”的造園手法也使看似“形似”的各個園林,在細節處區分出了“神”的不同,如拙政園的清逸舒朗、獅子林的禅意真趣、留園的書法石峰……每一園各有魅力。
園林裡各處的不同魅力還來源于一代代園主的傳奇故事,這也是該園藝術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
如拙政園是在其第一代主人王獻臣官場失意時所建,曆時16年,郁郁不得志轉而看淡名利的思想、被好友文徵明寫意風影響後的審美,都被物化到了園中每處布景之上。
著名的獅子林是元代高僧天如禅師所建,從名字到建築細節都透着濃重的宗教色彩,園中假山堆疊,時而穿洞、時而過橋,仿若步入迷宮一般,曲折深邃。
解放前,獅子林一直是建築大師貝律銘祖上私人所有,從小耳濡目染在蘇州園林中學到的“人與自然共存”的理念也影響了他之後的建築設計。
不同的文化底蘊造就了園林不同的氣質,美自不同。
除了這些别具匠心的蘇派私家園林外,蘇派民居也以其特有的吳越雅韻而令人神往。
作為蘇派民居建築的典型特征,磚雕經常出現在門樓、影壁、屋脊上,被譽為“南方之秀”,有着精緻優雅的裝飾作用。
顧名思義,磚雕就是在青磚上雕出各種紋樣,有平調、浮雕、圓雕等多種獨特的雕刻手法,對技藝要求極高,題材也是豐富多樣。
如代表吉祥如意的“和合二仙”、“三羊開泰”,在裝飾點綴的同時,融入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而在磚雕門樓上的題字,多為名人所提,書法的線條韻律美與磚雕藝術相結合,形成剛柔并濟的美妙外觀,同時也儲存了大量曆史、文化信息和思想觀念。
如看重科舉的“四時讀書”、“一路連科”,注重風骨氣節的“竹松承茂”、“藻耀高翔”,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的人文思想和價值取向。
令人稱奇的園林、精緻娟秀的民居建築,無不體現着古人起居休憩的生活方式和民俗禮儀;在園林匾額、楹取、書條石,以及民宅門樓、影壁、屋脊中,我們能看到文物的珍貴價值,也能看到其背後的文化内涵。
蘇派建築的底蘊和特色有着它獨特的年代光芒,在現代車水馬龍的都市中更顯珍貴。
希望你能在某個閑暇之餘,置身園中去親自感受那“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再哼唱幾句百轉千回的昆曲《牡丹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