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你是這樣的大學#長春地質學院
接到老站長吳良的電話,校慶在即,通知當年曾在大學生廣播站工作過的校友們寫寫自己當年在廣播站工作的美好回憶,我感慨萬千。我們的大學時代,是剛剛恢複高考,崇尚科學、崇尚知識的年代。在青春的激情歲月,充滿着理想抱負,單純、熱情、浪漫而嚴謹,勤奮、刻苦、執着而擔當。一曲《勘探隊員之歌》,描繪出了地質工作者的生活畫面,寫出了“為祖國尋找那富饒的寶藏”的高尚情懷。這首歌激勵着我們刻苦學習、掌握本領,要當科學家,要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剛剛恢複高考,當年的長春地質學院的校風校貌,也許是今天的大學生難以想象的。
我是1818班的學生,也就是地質系81級地質學專業岩礦班的學生。剛入學不久,指導員王建華老師叫我到校團委辦公室去一趟。來到辦公室,一個大姐姐模樣的老師(後來知道,這位大姐姐就是當年的團委書記楊青萍老師)拿出兩頁手寫的文稿,叫我讀給她聽。她說“你的音質不錯,願意不願意到大學生廣播站當播音員?”什麼?大學生廣播站? 我高興極了,不加思考的就說道“願意!”
我就是踏着大學生廣播站的音樂步入大學校園的。 一天三次的早晨上課前,中午和下午下課後,30分鐘的播音時間。下課的鈴聲過後,大學生廣播站舒緩悠揚的音樂就會響起,接着就是播音員或磁性的、或甜美響亮的播音。能到廣播站那個神秘而又神聖的地方當播音員,是我夢寐以求。
按照楊老師的指引,來到大學生廣播站見到了78級的朱立站長。朱站長操着一口上海普通話,給我介紹了播音崗位的基本工作及要求,又介紹了79級的劉彥傑大姐和80級的陸久民師兄。劉大姐是哈爾濱人,記憶中如同受過專業播音訓練,我開始的幾次播音,就是在劉大姐和陸久民師兄,以及機務眉清目秀的王剛的幫助指導下完成的。
編輯室的遲耀健大記者,她曾獨立策劃制作過83年的迎新專題節目。遲姐姐非常漂亮,長長的睫毛,絨絨的大眼睛,甜甜的聲音,總是微笑的臉,印象太深了。還有栾兆亮、李建民兩位大帥哥師兄。記得一次李建民師兄假期回來送給我一幅鬥方大小的油畫,這幅畫把高爾基的《海燕》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欣賞着這幅畫,我們情不自禁地大聲背誦起來:“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着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還有一些同學,如不善言語、才華橫溢的張福生編輯;長得瘦瘦的、眼睛雖然很小但非常聚光的、才思敏捷的李振宏記者;長着蘋果臉、紮着兩個羊角辮,聲音如百靈般的播音員李麗芳;文靜通達、多才多藝的才女李喬;播音李喬、編輯陳志雲和我,我們三個還同是校藝術體操隊隊員。還有如精靈般、人見人愛的治曉紅,記得她還為長春公共汽車報站錄音。不過,要說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後來的站長地質80級吳良師兄了。
他長得濃眉大眼,聲音渾厚、文思敏捷,負責廣播站的全面工作。在學習方法和嚴謹認真上深受其影響。同屬地質學專業,他長我一級,不免有很多學習和生活上的事情需要請教。在《岩漿岩石學》、《變質岩石學》和《晶體光學》的學習中得到了吳站長的指點。按照吳站長的學習方法,全面系統整理了這幾門課程的學習筆記,使課程重點内容深深地印記在腦海裡,把孤立難記的各種岩石特征,通過内在的成因和成分變化,穿成幾條線系統記憶,便捷而難忘。
這幾門課也是我1988年碩士畢業參加工作,越過助理教學階段,能夠直接講授的大課課程。雖說是在一個偏遠陌生的地方剛參加工作,但由于教學效果好,通過多項指标考核選拔,被評為學校首屆“十佳青年教師”。而本人主編的《岩漿岩及變質岩石學簡明教程》也為系統内高校“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教材。這些專業成果的取得,不能說與大學生廣播站期間,吳良站長當時傳授的學習方法無關。
大學生廣播站,是在校團委領導下的優秀大學生團體,對校風校貌的建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廣播站,聚集了優秀的師兄師弟、師姐師妹。大學時代,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廣播站的工作提升了我們責任意識和綜合能力,同時,能夠與多專業多年級的德才兼備的學生為伍,對我們人生的成長起到了傳幫帶的積極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