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的感人話題?曾經主持過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等多檔節目的敬一丹,在熒屏上與幾代觀衆相伴2015年5月,她正式從央視退休,這之後敬一丹也經曆了所有中老年人都要面臨的現實:自己慢慢變老,父母已經變老,歲月把“老、病、死”直接推到面前,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一丹的感人話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曾經主持過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等多檔節目的敬一丹,在熒屏上與幾代觀衆相伴。2015年5月,她正式從央視退休,這之後敬一丹也經曆了所有中老年人都要面臨的現實:自己慢慢變老,父母已經變老,歲月把“老、病、死”直接推到面前。
2019年4月27日,敬一丹90歲的母親因肺癌在三亞病逝,而這一天正好是敬一丹64歲的生日,“64年前的這一天,給了我生命的人,在64年後的這一天,告别了生命。”2020年4月27日,母親去世一周年之際,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正式出版。她以寫書的方式和媽媽進行了對話。“媽媽在時,我看到的是夕陽;媽媽不在,我一眼望到了月光。”
《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書封
書中,敬一丹回憶了與母親相處的時光。她說,送别媽媽的過程,也是認識生命的過程,“認識自己,認識血脈,認識時光,好像對失去有了更多的理解,對眼前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的珍惜”。
母親的忌日是她的生日
在過去的一年裡,敬一丹一直深陷失親之痛。媽媽去世的日子也是敬一丹64歲的生日。生日總要過,就算敬一丹自己不想,親友也會習慣地給她送上祝福,她并不想讓祝福出現在這樣的日子裡。4月22日是她先生的生日,敬一丹決定兩個人一起過。親友說以後就過農曆生日吧,這些勸慰中,有一句話對敬一丹特别有啟發——李小萌說,“64年前的今天你脫離母體,64年後你又一次脫離母體”。
慢慢地,敬一丹不再糾結。4月27日,也成了對她來說充滿生命感的日子,不再是簡單地慶生也不僅僅是悼念母親,而成為思索人生的日子。她說,就像這本書,寫的是“昨天”的事,但它又是為了“明天”而寫的,“我們在今天面對明天的時候,面對未來的時候,不管是哪個年齡段,都會遇到生命進程的話題,所以面對時光、生命,面對明天,我們最好從現在就開始進行生命思索。”
敬一丹與母親。
緣起——
寫下來因為媽媽喜歡記錄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母親被确診為癌症。敬一丹的第一反應是不告訴她,隻有兄弟姐妹知道。後來媽媽問起來,兒女們覺得到了必須正面面對這件事時,敬一丹才告訴她。這個時候,敬一丹的女兒推薦她看了電影《别告訴她》,“電影裡面的故事很熟悉。多少人都經曆過這樣的事,這種做法是中國家庭一代又一代的傳統,就是選擇先不告訴病人。但年輕一代的理念就不一樣。”敬一丹說,這種事要因人而異,“要看人的承受力、性格、病情、家裡具體狀态,再決定什麼時候說出真相。”
媽媽生病後,敬一丹陪伴在病床邊,那是她工作以後陪伴媽媽最長的一段時間,也是她與媽媽慢慢告别的過程。這段時光伴随着病床邊的焦慮和憂愁,伴随着病情起伏帶來的困惑與糾結,同時也留下了媽媽與子女最後的溫情。
敬一丹的媽媽是一個愛記錄、喜歡留存和分享的人,曾經用信件、文字、影像記錄了自己和家庭的每一個曆程。她曾把2012年12月6日到2013年1月6日一個月裡,全家人微信交流的實況用文字記錄下來。敬一丹當年對此還有些不解,記這個幹什麼?過了幾年,當微信的海量信息早已淹沒了最初的記憶時,重讀這一個月的微信群文字記錄,她才感覺到這白紙黑字的記錄是多麼靠譜,更讀懂了媽媽對親情交流多麼珍惜。所以,當媽媽在病床上對她說:“你把這一段寫寫吧,我不能寫了。”敬一丹決定幫媽媽記錄下這一段日子。
不過,敬一丹真正開始動筆是在媽媽去世之後,寫的過程斷斷續續,幾度寫不下去。有時她一擡頭,會有種恍惚,不知道身處何時何地,總在回望最痛苦的時候,“寫很痛,不寫也痛,但我不能辜負媽媽對我的囑托,我經曆了人生這麼特殊的階段,有很多對生死的認識和感悟,應該記錄下來。”有一段時間實在是痛得寫不下去,敬一丹說,這個時候媽媽的遺傳就起作用了,“媽媽是個特别堅韌的女性,我意識到自己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是因為她給我的這種遺傳。”
【關于她】
“媽媽就是我最忠實的觀衆”
三十歲時,端詳着鏡中自己不再年輕的臉,敬一丹歎了一口氣:唉,我都有皺紋了。媽媽站在身後說:“一丹啊,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敬一丹當電視節目主持人時已經不年輕了,雖然沒有把這一行看作青春職業,但面對皺紋和白發,也不免有些說不清的滋味。媽媽的這句話,讓她意識到一個主持人最看重的應當是内在的氣質和修煉。
敬一丹說,母親是她最忠實的觀衆,除了看自己女兒的節目,也會看女兒同事的節目。還會邊看節目邊點評,經常一語中的。一次,媽媽看她主持的《感動中國》,說你今天的主持我沒挑出毛病,敬一丹認為這是對她最大的表揚。還有一次,媽媽說,你今天表現挺好,但是也沒有比以前更好,她覺得媽媽完全說到了點兒上。媽媽生病之後,隻要有力氣還是會看敬一丹主持的《感動中國》,“最後一年,媽媽隻堅持看了幾眼,就睡着了,我坐在病房裡特别難過。因為熒屏前少了一雙關注的眼睛。”
“母親的離去讓我直面變老”
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敬一丹一直覺得媽媽是年輕的、有力量的,是個強者。媽媽離休的時候,敬一丹幾乎無感,因為媽媽馬上就被返聘了,又持續工作了7年,隻不過是從公安廳的治安處轉到交通管理部門,所以敬一丹一直習慣媽媽早晨出去、晚上回來的日子。到了媽媽生命的最後幾年,在她經常提醒自己“老了”的時候,敬一丹才意識到媽媽已經和“年邁”這個詞連在了一起。
在母親80歲的生日聚會上,孩子們穿上特制的T恤衫,組合到一起是“八十真好!”幾個大字。媽媽看了後,愈加神采飛揚。敬一丹心想,自己到80歲,若能這樣,多好!“媽媽是一個很樂觀的人,頭腦清晰,我從小就感覺到她是很有精神力量的人,凝聚着全家,晚年也是。”走向年邁的媽媽,即使體力下降,卻依然努力保持着精氣神兒。
敬一丹說,自己人過中年之後,越來越認識到媽媽給自己的影響,觀察媽媽的角度也有了變化,把她當成一個示範,看着媽媽怎樣變老、怎樣生活。“如果我一步步走向黃昏的時候能像媽媽那樣,就是完美的老年。”敬一丹50歲的時候,媽媽給她寫信:50歲,正是好時候——30歲太年輕,70歲太老,50歲閱曆豐富,經驗豐富,今後的路會更順,更寬。從小怎麼長大?長大怎麼變老?媽媽恨不得把所有生命體驗都告訴孩子們。
“真正直面變老,是在媽媽離去以後。”敬一丹說,“媽媽在,她在夕陽裡。我看她,背景是絢麗的晚霞,太陽不會那麼快落下。媽媽不在了,我站在了夕陽裡。在這兒,我一眼就看到了夜,看到月光,看到生命的終點。”
【對談】
新京報:媽媽對你影響最大的是哪方面?
敬一丹:我媽媽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她的生活态度,她是一個特别積極的人,頭腦清晰,很有方向感。媽媽平常的一些習慣也影響到我,媽媽喜歡記錄,她會留存很多在她看來特别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說一些小紙片,一張日曆,小孩畫的畫,最初寫的字她都留着。就更不要說家人寫的信了,她都留着。受到媽媽的影響,我也是一個習慣記錄的人。好像不記錄就對不起時光似的。這種記錄成為一種習慣,也成為一種自覺,我寫的一些書,尤其是退休以後寫的幾本書都是記錄色彩的。
新京報:陪在媽媽的病床前,心情一定很低落,是怎麼調節情緒的?
敬一丹:我媽媽住院的時候,來了一位心理醫生。醫生看了看床上的媽媽,很放心,因為我媽媽非常樂觀。醫生又看了看我們,說你們一定都要好好的,不能把自己變成病人。隻有我們保持正常生活,媽媽才會感覺更好。所以在這位心理醫生的啟發下,我們也盡量讓自己保持平和的情緒,讓自己的生活節奏不至于失調,也不至于失衡。如果我們自己也變成了病人,還怎麼去照料媽媽呢?
新京報:“死”這個話題在你家是禁忌嗎?是否會對孫輩的孩子提起這個話題?
敬一丹:我們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媽媽去世後,對每一個人都有深刻影響,包括我姐姐的孫女雯雯,她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我很難受怎麼讓這麼小的孩子理解死亡。雯雯的爸爸媽媽做得特别好,他們讓孩子對逝去的人有所表達,孩子心中不僅是哀傷和悲痛,也對生死有了認識。在很多家庭,“死”這個字是個忌語,但是對孩子可不可以說到這個字呢?特别是小孩,他們會隐隐地對“死”有一種恐懼。我們小的時候不也是這樣嗎,有候就會想,将來如果爸爸媽媽不在了怎麼辦?我們從小到大對于生命課,是有很多缺失的。所以我覺得和孩子在合适的時候,合适的分寸下,是可以談生死的。
新京報:母親對你的教育方式,和你對女兒,以及兒女對第三代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一樣嗎?
敬一丹:我媽媽是一個嚴格的母親,說話是不容置疑的,我對女兒的空間很大,最經常說的話就是“你自己決定”。我小的時候也沒怎麼犯過錯誤,即使是犯了錯,我媽媽不用打罵,隻要她目光一看到我,我立刻就會去承認,因為我媽媽的目光特别銳利,是犀利的目光、明察秋毫的目光。
新京報:現在回想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光,還有什麼遺憾?
敬一丹:媽媽還沒有重病的時候,更多陪伴她就好了。陪伴不是探望,陪伴就是朝朝暮暮,在各種各樣的瑣細當中,讓我們的至親感覺到你在身邊。對于重病中的至親,特别是已經無藥可治的這種重病,我覺得陪伴就是藥,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藥。
敬一丹說,退休後的日子過得很快。
新京報:退休的這段日子都是如何安排的,每天都會做些什麼?
敬一丹:我退休五年了,日子過得很快。有一些大型特别節目我還在延續主持,還有一些主持業務的培訓研讨。這五年我寫了四本書,退休後很多精力用在記錄上,之前工作的時候用話筒、鏡頭記錄,退休之後變成了文字記錄。我也一直在聯絡老同事,有時候都忘記自己退休了,看到他們做節目會覺得自己也身在其中。
新京報:最近看你還去抖音做了直播,有什麼特别感受嗎?
敬一丹:我在“世界讀書日”的活動去做了抖音直播,感覺熟悉又新鮮。第一次做直播的時候就在想面前都是什麼人,第二次就大概知道了有很多年輕的網友,感覺很輕松。
新京報記者 劉玮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
出版社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