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熊貓,
相信大多數人的印象都是圓滾滾,萌萌哒!
大熊貓也稱大貓熊,是中國特有的物種,被譽為中國國寶。最早的“始熊貓”化石出土于距今至少800萬年前,因其同時代的動物大多已經滅絕,隻有大熊貓生存至今,所以也有“活化石”之稱。現存的大熊貓主要栖息地分布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
大熊貓名稱溯源
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關于大熊貓的稱謂有許多,包括:“貘”“貘豹”“白豹”“猛豹”“貊”,或“貊獸”“毯”“花熊”等。《爾雅.釋獸》中記載:“貘,白豹。”古人還曾認為大熊貓就是貔貅。
曆史時期的分布
在河南、湖北、廣西的全新世中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有發現大熊貓的遺骸。
位于西安附近的西漢文帝之母薄太後墓葬,在發掘中出土了大熊貓的頭骨和牙齒。古代的秦嶺北坡分布了大量的竹子,西安半坡遺址更是出土了竹鼠骨骼,這說明至少在西漢時期,大熊貓是可能生存在秦嶺北坡的。《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永昌郡有“貊獸”。東漢永昌郡管轄今雲南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及哀牢山以西的瀾滄江和怒江兩側的廣大地區,說明雲南西部也曾有大熊貓分布。
晉代郭璞為《山海經》作注指出“猛豹”“出蜀中”,表明晉代四川盆地及周邊山地為大熊貓主要分布和活動地區,秦嶺北坡似乎已經沒有大熊貓分布。而且從東漢後期至南北朝後期(公元210年—560年)為我國氣候的寒冷期,竹林在北方的面積大量縮小,由此也可判斷大熊貓在北方的活動也必然較少。
圖1 曆史時期竹林分布北界的變化
1. 19世紀末和20世紀早期竹林分布的最北界;
2. 漢代時期竹林分布的北界
3.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竹林分布的北界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今黔、蜀及峨眉山中時有貘。”說明在貴州、四川均有大熊貓的分布和活動。清代記載有大熊貓的方志較多,說明湖南省西北部地區有大熊貓分布;同治《續修永定縣志》中說,物産有“貊”,清代湖南省永定縣即今張家界市,說明清代湖北省西部曾有大熊貓分布;此外,同治《長陽縣志》也記載物産有“貘"。上述記載表明,湘、鄂、接壤地帶,直到19世紀中後期,是大熊貓的重要分布區。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後,這些地區不再見到有關大熊貓的記載。
總的來看,大熊貓地理分布的變化總的趨勢是逐漸縮小。在曆史早期的全新世中期,大熊貓分布很廣泛,其地域範圍大緻包括今廣西、貴州、湖南、湖北的很大部分,以及河南省西部、秦嶺山脈以南的陝南和甘南地區(秦嶺北側也可能有大熊貓分布),還有整個四川(包括今重慶市)、雲南的大部分地區。進入曆史時期,大熊貓分布地域逐漸縮小。大熊貓在河南省的消失可能也很早。到18世紀的清代,廣西已無大熊貓生存。直到19世紀中期以前,大熊貓還有幾個大的分布區。第一個地區是川西山地和滇西山地,可能是連續分布。第二個大的分布區是秦嶺和岷山山地。第三個大的分布區是川東、川東南、鄂西南、黔北和湘西北地區,這也是一個連續分布區。第三個分布區在19世紀末以後不再見有大熊貓的記載。到20世紀,滇西地區不再見有大熊貓的記載。
圖2 曆史時期大熊貓分布的變化
1. 全新世中期大熊貓最大分布範圍
2. 清代初期(17世紀末以前)大熊貓的主要分布範圍
3. 20世紀初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
自1970年以來,在國家相關部門主持下,我國進行了四次全國性大熊貓普查。其中1985—1988年的第二次普查結果表明有大熊貓1100多頭,1999—2003年的第三次全國性普查表明,大熊貓種群數量比第二次全國性普查時有所增加。2011—2014年的第四次普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1864隻,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375隻,野生大熊貓栖息地面積為258萬公頃,潛在栖息地91萬公頃,分布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17個市(州)、49個縣(市、區)、196個鄉鎮。有大熊貓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護區數量增加到67處。
大熊貓種群數量增長
和栖息地面積擴大的主要原因
休養生息——“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
國家重點生态工程
1998年開始,國家禁止在長江、黃河中上遊地區進行天然林采伐,第三次全國性普查時大熊貓分布區内的天然林采伐活動已經全面停止,并逐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态工程。受益于這些政策,一方面原有大熊貓分布區及其周邊的森林得到了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大部分區域的植被及竹林得到了較好的自然恢複,客觀上為大熊貓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另一方面随着大規模森林經營活動的停止,部分區域原本密集的人類幹擾活動大幅度減少,使得原本因采伐被公路及木材運輸車流隔離開的大熊貓種群能夠進行更為順暢的交流,在降低了部分局域種群滅絕風險的同時,也為這些種群的數量增長創造了契機。
擴大保護——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數量
和受保護面積增加
國家于2001年正式啟動了“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各個省級和地方政府對大熊貓保護也日漸重視,建立了一批新的保護區,投入的資源不斷增大。相比第三次全國性普查時,大熊貓保護區的數量增加了27個,保護區面積增加約11,800平方公裡,增長了54.3%。自然保護區内大熊貓栖息地面積占全國大熊貓栖息地總面積的53.8%,所占比例提高了8個百分點;自然保護區内大熊貓數量占全國大熊貓總量的66.8%,所占比例提高了5個百分點。1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由于新保護區的建立以及原有保護區保護管理能力的提升,原本數量較多的大熊貓核心種群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護,核心種群數量進一步增長,栖息範圍也有所擴大。比如地處秦嶺中部、岷山中部以及邛崃山中部的大熊貓種群,這些核心種群的數量占野生大熊貓總數量超過三分之二,他們的個體數量增長也是大熊貓整體數量增長最大的貢獻部分。
未來大熊貓保護任重道遠
難以樂觀的局域種群
根據第四次全國性普查結果,現有大熊貓種群被分割為33個局域種群,其中24個局域種群(223隻大熊貓,約占野外種群總量的12.0%)具有較高的生存風險,尤其是有18個數量少于10隻的局域種群。由于自然隔離和人為幹擾,栖息地斑塊較多,部分斑塊質量較差,斑塊之間隔離嚴重,局域種群的聯通和小種群的複壯面臨很大挑戰。
人與熊貓“争地盤”
大熊貓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部山區,這一區域近些年來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也伸入到了大熊貓分布區。公路、鐵路以及低等級的縣域和鄉村道路不斷增加,路網密度進一步增大;水電站建設和礦産開發也呈增加态勢;而作為很多山區經濟增長點的旅遊開發也帶動了更多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遊客數量的增長。這些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的宏觀社會變化,進一步加重了大熊貓分布區微觀尺度上的栖息地破碎化和種群隔離。未來的大熊貓保護依然任重道遠。
部分圖片來源自網絡
圖1、圖2來源自《中國曆史自然地理》
參考資料:《中國曆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出版)、2013《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WWF中國”網站發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